3上一篇 2018年9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生活垃圾:没有产业链 分类难落实

□ 胡元军

    垃圾分类强调了多年,但成效并不明显。在不少城市街头,虽然随处可见标有垃圾分类的垃圾桶,但很多时候形同虚设。有人不会用,有人不想用,不少属于可回收物的垃圾混在不可回收物的垃圾堆里。

    一件变废为宝的好事,缘何叫好不叫座?一方面,与广大市民没有形成垃圾分类意识或有垃圾分类意识但无垃圾分类常识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垃圾分类的“出口”不畅有关。

    首先,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在大中城市已成标配,但在不少小城市或集镇乡村,设施滞后,大多数垃圾只能归到一处填埋。其次,不少地方没有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或者街道有垃圾分类桶,但楼道里依然一桶装。有的地方小区分类了,但运输时又混在一起。最后,垃圾分类、垃圾利用管理体制不够顺畅,资源综合利用由发改部门主管、生活垃圾分类由住建部门主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污染排放则由环保部门监管,“九龙治水”的管理格局,导致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难以形成完整链条。

    目前垃圾处理是政府主导,但废品回收是市场主导,各地尚未形成垃圾回收、利用的产业链,资源回收处于散、小、乱、污的状况,制约了垃圾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笔者认为,垃圾处理,前提是分类,核心在处理。垃圾处理“出口”不畅,垃圾分类得不到落实。因此,改善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垃圾精细化分类,抓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的配套衔接很有必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要求,完善资金、税收、市场和技术服务等政策,构建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产业链,使垃圾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形成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

    当垃圾分类不再是赔本买卖,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就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