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商银行来说,债券投资业务已经成为仅次于贷款业务的核心资产业务。新常态下,开展债券投资业务,优化资产结构,拓宽营收渠道,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成为当下大多农商银行的选择。
农商银行持债结构
农商银行开展债券投资业务的动因,可以分为配置型需求、交易型需求以及流动性管理需求等。相应的,持债结构可以分为配置仓、交易仓和流动性管理仓三个部分。
配置型需求侧重于债券资产的内在价值。农商银行基于配置型需求出发购入的债券,也可称为配置仓。配置仓主要是为了获取稳定的票息收入。配置仓可以考虑一些高等级信用债、铁道债以及一些政金债等。
交易型需求所依据的理论是“空中楼阁理论”,俗称“博傻”。基于交易型需求出发购入的债券,其购入目的是为了卖出,博取资本利得。10年期国开债等流动性较好的政金债,是交易仓的首选操作标的。
农商银行开展金融市场业务,很大原因是流动性管理需要。短期的、普通条件下的流动性管理,通过银行间市场回购交易调剂余缺即可满足,但极端情形下的流动性管理,常规应对方法就对付不了了。流动性管理仓通常配置期限在1年以内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同业存单。
影响农商银行
债券投资业务的因素分析
农商银行开展债券业务,受货币政策走向、监管强弱、农商银行风险偏好、债券投资团队专业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
货币政策。一般来说,其他条件不变,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农商银行倾向于加大债券平均久期、加杠杆增厚收益;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农商银行倾向于缩短债券平均久期、减低杠杆水平,控制业务风险。当然,紧缩(宽松)条件下,债券收益率达到一定高位(低位)时,在一些变量的推动下,理智的市场参与者操作方向可能会逆转。
监管环境。弱监管环境下,机构会倾向于加杠杆;反之降杠杆。激发市场活力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监管部门也在不断的权衡与调整。
农商银行风险偏好。如果农商银行风险偏好比较保守或中性,则持仓以配置仓为主,交易仓占比收到明显的限制,流动性管理仓相对宽松。过于保守的风险偏好,资产安全性有保证,但收益率往往不能让农商银行满意。如果农商银行有较高的风险偏好(或过重的业绩压力),在公司治理机制以及内控制度不能很好制约的情况下,对债券投资业务收益率期望值,可能明显超出正常水平,比如要求达到或超过正常贷款收益水平。这种情况下,农商银行风险将增大。
债券投资团队专业水平。债券投资团队专业能力对业务策略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债券收益率涨跌方向判断和交易时机的把握;二是操作风险的大小。金融市场业务,专业技术含量较高,并且涉及领域广泛,需要一线团队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如果团队的水平有限,不能及时筹措头寸平账,或者业务操作失当,都有可能造成重大不良影响。
促进农商银行债券投资业务
稳健发展的建议
明确债券投资业务战略定位。农商银行有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双重属性。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支持服务“三农”、服务实体经济既是市场的呼唤和要求,也是农商银行的职责和使命。农商银行的主业是信贷,主要资金要运用到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债券投资业务在过去的几年中,出现了快速发展。这是农商银行适应新形势的必然选择,但若否定信贷业务在资产业务中的主体地位,盲目扩大债券投资业务是十分错误和危险的。
设置合理的收益率目标和考核办法。过高的期望收益率,失当的专业条线激励机制,都会人为的加大债券业务风险。农商银行应结合实际,对债权投资业务设置合理的收益率目标,追求风险可控下的利润最大化。
主动管控金融市场业务与信贷业务的占比。在“强监管”的背景下,这一占比应符合“满足监管要求、不妨害信贷业务主业地位、与农商银行自身发展相适应”等条件的要求。依照行业经验,在满足监管要求的条件下,这一比例在1∶2-1∶1区间时,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度较合理。
完善专业条线业务风控。农商银行开展金融市场业务面的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商业银行应针对上述主要风险逐一排查现有业务流程,结合本行实际,及时完善内部风控。
不断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改进人才聘用机制,将适用人才引进来迅速发挥作用;二是注重内部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加强具有市场研究能力、策略分析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的可造之材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