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8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山东高青县社:抢扛责任 做贫困户的亲人


    “俺活了大半辈子了,说啥也没想到,俺这糟老头子有朝一日能看上自家的电视。”说这话的是山东省高青县高城镇赵路村的赵明林。64岁的赵大爷是一位肝硬化患者,因常年患病,一直未娶,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生活。“以前家里穷,买不起电视,俺就想着去邻居家看看新鲜。可是,俺的病会传染,不怨人家不待见俺,俺自己也觉得不得劲……如今俺这大半辈子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感谢党,感谢俺的亲人们。”赵大爷嘴里的亲人就是高青县供销合作社的包村书记和联户干部。

    “今年是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供销合作社的主阵地在农村,为贫困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生产生活服务,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供销合作社义不容辞。”高青县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主任郭立敏说,“县社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主动服务脱贫攻坚大局,遵循高质量发展方式,践行新发展理念,在‘三农’工作中抢扛责任,积极发挥更大的作用。”

    精神扶贫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高青县社自2017年7月挂包高城镇赵路村以来,对扶贫工作积极部署,不断宣传动员,在单位营造“人人皆知,人人参与,人人结对”的良好扶贫氛围。结合赵路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干部联户工作,建立“第一书记包村”和“联户干部月走访”的工作机制。除了为贫困户送去衣物、家用电器、食品、药品等生活必需品之外,在走访过程中,联户干部更注重为贫困户解决难题、办实事。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加强精神扶贫、改进帮扶方式,让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催生脱贫潜力,激发内生动力。

    村民何宗祥,去年3月因车祸致残。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巨额的医药费让家里负债累累,儿子何旦也因受刺激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事故赔偿金迟迟未落实,这一切对何宗祥的妻子窦荣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一向要强的窦大姐对生活绝望了。联户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大家一致认为何宗祥一家致贫的关键在于未落实的车祸赔偿金。既然扶贫就要治本,联户干部经过多方协调和不懈努力,最终帮何宗祥拿到9万元赔偿金,还积极联系残联为其申请定残。现在,窦荣兰不仅“活”了过来,还活得踏实而有劲。

    产业扶贫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8月6日,高青骏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队创立大会在高城镇赵路村拉开帷幕。“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只有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资金,恢复‘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高青县供销合作社派驻赵路村第一书记郭元峰如是说。

    基于赵路村人均土地较多,但是各自种植不成规模的现状,前期县社党委与村“两委”积极筹措,在赵路村成立了高青骏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联合优势与比较有实力的种业公司合作,为社员提供良种,促进农作物增产提质、农民增收。同时,将上级社精准扶贫专项资金10万元用于购置农机具服务基地建设,减少贫困户种地负担,使扶贫资金真正发挥效益。

    随着合作社的规模化运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凸显,在带动脱贫的同时,也吸引了周边村民入社。这其中有不少农机大户,有的甚至自筹资金购买农机具加入进来。就这样,合作社由最初的8户社员1台农机具发展到如今的78户社员12台农机具,农机具总投资额超过300万元。目前,在大田农机深耕平整方面对农机作业规模化的市场需求很旺盛,“高青骏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大队”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在社员的共同努力下,农机队的作业订单已覆盖高青、桓台部分乡镇,计划今年秋种前期完成深松免耕作业3万余亩。合作社将继续积累作业经验,加强培训农机手,明年3月—4月重点开辟东北市场。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在县社联户干部们的带领下,高城镇赵路村正在由“输血”变“造血”的产业扶贫之路上大步前行。

    创业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赵路村的豆腐皮好吃那是出了名的,韧性足、有嚼头,家家户户都能做,但生产周期短,冷藏是个问题……”现任济南某家具厂经理的何卫东每每说起自己家乡的老味道总是滔滔不绝。县社在扶贫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何卫东就是其中的一员。面对目前家具市场不景气的现状,经过多方市场调研,何卫东初步打算投资1000万元在家乡创建豆制品加工厂,以豆腐皮生产制作为主,为未来事业谋求新出路,更希望以此带动家乡父老共同致富。“在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方面,我们坚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通过政府主导搭建服务平台,制定优惠政策,激发广大青年返乡干事创业热情,力争实现‘一人创业、带动四方’的新发展格局,让农村优秀人才返乡创办经济实体成为赵路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郭立敏说。

    在决战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高青县社因地制宜,积极总结经验,以“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还通过筹资建立农民大舞台等方式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改变了村风村貌。

(鲁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