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小罐茶”上市,一度备受茶行业的关注。小罐茶试图用新的形态、传播方式,让“传统中国茶”呈现出“现代派新中国茶”的一面。独特的小罐包装、时尚的品牌形象等,让小罐茶成为中国茶行业发展难以绕开的话题。
8月23日,小罐茶“做一天新中国茶审评师”的体验活动在北京总部举行,旨在让更多人走近小罐茶的茶叶审评室,了解每一个小罐茶的产品背后,茶叶审评师对产品品质做出的努力。
以食品标准精制好茶
在大部分人眼中,茶叶被视为农产品,导致茶叶的审评标准不够严谨。而小罐茶将茶视为消费品,以满足消费者期待的、干净的、安全的茶叶为标准,对质量问题零容忍”,茶叶研发中心审评师俞华这样描述小罐茶对品质的要求。
对于茶叶而言,每一款茶都是来自于核心产区。据了解,小罐茶台湾乌龙茶,产自海拔2100米以上梨山茶区,被冠以“高冷茶”之名,年产量仅约低海拔茶园的30%,珍贵难求。小罐茶茶叶品质部审评师孙倩介绍,在研发一款新茶时,审评师要收集市面上几乎全部的茶样进行审评,每一位审评师平均一天至少要喝70至80杯茶汤,有时喝茶喝到“醉茶”。孙倩说,“找茶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找到一款满意茶是幸福、愉悦的。”
如何达到食品标准?小罐茶坚持“双检双测”,既要接受国内相关机构的检测,也和国际质量管理机构SGS合作,以国际标准检测产品;同时,全部产品从鲜叶、加工完成的毛茶到成品茶,都要经过3道严格的农残检测。
以科学审评确保品质
品牌的发展离不开品质的支撑。在小罐茶,“品质即品格”,一款茶从立项到上市,平均经历2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审评就是要从几百款茶样中发现真正的好茶,对不同原料及成品茶进行严格把关,保证产品的高品质。
传统茶叶审评更多依赖于经验,而小罐茶致力于“科学审评”,即在汲取传统审评的优势经验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做到审评的标准化、科学化。为了确保茶叶审评的科学合理性,小罐茶建立了一套审评标准,通过海选茶样、目标茶样、专家盲评3个研发标准以及批批审评、问题审评、质量提升3个品控标准,以6道关口保证茶叶品质。首先是由15人组成的专家级别审评团队,审评师团队对小罐茶茶叶品质拥有1票否决权,以保证产品选择精益求精。
除了专业团队,小罐茶还通过“五因子法”进行实验,分别对茶叶的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五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判;通过“密码审评”,让每位审评师盲评后独立提出意见,真正做到客观公正;通过“问题追溯”,将审评师发现的问题追溯到生产、仓储等具体环节,与制茶大师共同协作提出解决方案。
以消费品思维打造饮茶体验
从农产品升级为标准化的消费品,从经验做茶升级为标准做茶。小罐茶站在客户角度,以消费品思维和品牌化思维树立茶叶品控,通过标准化保障茶叶的品质。
审评师孙倩讲到茶的挑选时说道,装进小罐的每一根芽叶,都会对茶的口感产生影响。消费品不同于农产品,为了让消费者有好的体验,小罐茶耗费了大量人力进行手工挑拣。
活动现场,孙倩讲述了在挑选普洱熟茶时,虽然品质已达到要求,但是为了保证茶叶的外形要求,达到小罐茶标准的指标,经过分筛、手工挑茶后,从100吨原料中仅筛选出近20吨,剔除碎茶和粉末,以达到口感和条形的平衡与统一,让消费者有更好体验。
今年春季,小罐茶春茶上市比其他茶企大约晚半个月,原因是小罐茶对茶叶进行严格的检测,从鲜叶,毛茶到成品都要做严格检测,检测需要时间周期,必须完全通过后才能上市。这不得不导致上市错过了“明前茶”的“最好”时间节点。“虽然为此我们流失了一些客户和订单,但我们的团队一致认为对品质的坚持是最重要的事。”小罐茶审评师俞华这样回答。
小罐茶将茶叶品质从经验判断升级为科学审评,是茶叶品质标准化的探路者和践行者。“用消费品思维做茶,我们对质量问题一定是零容忍的。”小罐茶审评师孙倩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