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摩擦发生以来,中国企业采购重点纷纷转向巴西等国,美国大豆进口量的减少并没有对我国大豆市场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中粮、中储粮等国内粮食企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辟大豆进口多元化渠道,有效分散了美国大豆进口减少所带来的市场风险。
全球大豆贸易格局将改变
近年来,巴西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我国大豆最大进口国。根据海关统计,2016/2017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9349万吨,其中,巴西4534万吨,占48.5%,较3年前提高1.7个百分点;美国3684万吨,占39.4%,较3年前下降1个百分点。以南美为主的大豆进口已经占到我国大豆进口量的六成以上,且呈稳定增长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中美经贸摩擦将改变全球大豆贸易格局。从全球大豆供应格局来看,巴西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供应国。近3年,巴西大豆出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比重由41%增长至49%,美国则由40%下降至37%。我国是全球大豆最大进口国,年度进口量占全球总量的60%左右,其中自美国进口大豆占美国出口总量的60%以上。今年我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进口关税后,美国大豆进口成本每吨增加700元至800元,较巴西大豆高300元左右,美国大豆失去竞争优势,我国大豆进口将转向巴西、阿根廷、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全球大豆贸易格局需要再平衡。
开拓多元化进口轮换渠道
开辟多元化的大豆进口渠道,是保障我国大豆供应最安全有效的手段。
“中储粮近两年调整进口来源地,已形成稳定成熟的多元化国际贸易渠道。”中储粮镇江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中说。2017年,中储粮进口的大豆26.2%来自巴西,43.2%来自阿根廷、乌拉圭,30.6%来自美国。今年4月以来,中储粮全部采购以巴西、阿根廷、乌拉圭为主的南美大豆。
业内专家认为,如果中美经贸摩擦持续,我国对南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豆采购量可能进一步增加,对美国大豆的依存度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南美国家是未来大豆增产的主要力量。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豆产量和出口量近年来增长较快,如俄罗斯近3年大豆出口增长达到150%以上,这些国家具有较强的增产和出口潜力。乌克兰是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大豆年产量约400万吨,一半以上用于出口,去年出口到中国的不到2000吨。
中储粮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中储粮将努力开拓多元化进口轮换渠道。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主要油脂油料生产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本土企业的合作,积极开拓和培育新的轮换粮源供应国家和地区,丰富进口渠道,构建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进口油脂油料供应体系。近两年,中储粮加强了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种植和加工企业的接洽,探索开辟新的贸易渠道的可行性。
完善全球主要粮源产地供应链布局
“豆油和豆粕的可替代性较强,全球有比较充足的供应,减少美国大豆进口的缺口可以通过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来弥补。”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说。
从豆油来看,全球植物油贸易量超过8000万吨,豆油的供应缺口可通过进口菜油、葵油等植物油品种来满足;从豆粕看,全球油料和粕类贸易品种丰富、规模较大,可以通过增加从南美等国家的大豆进口,增加菜籽、葵籽等油料进口,增加豆粕、菜粕和葵粕进口,来满足国内豆粕需求缺口。
中粮集团是我国第一大粮油食品企业、世界第五大粮商。近年来,中粮集团在全球最大的粮食产地南美、黑海等地区,和拥有全球最大粮食需求增量的亚洲新兴市场间建立起稳定的粮食走廊。2017年,中粮海外农产品经营量超过1亿吨,可以发挥国际贸易能力,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于旭波表示,南美洲是未来全球农业最具增长潜质的地区,也是中粮全球布局的关键区域。巴西是全球最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之一也是中粮在南美洲业务开展最广泛最深入的国家。中粮在巴西投资金额超过19亿美元,拥有19个物流仓储设施和7个加工厂。作为巴西大豆主要进口商,中粮每年进口大豆中,巴西大豆占50%。
(摘编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