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8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守护绿杨春,六十年扬州茶
——访扬州陶园茗茶庄“90后”女掌柜陶德容

    现在虽然正值采茶制茶的淡季,但在江苏扬州的仪征捺山茶场总能看到一个年轻的身影——扬州陶园茗茶庄“90后”女掌柜陶德容。爷爷辈种茶,父母开茶场,于1990年研制出绿杨春茶,恰好陶德容出生。这个还不满三十岁的女孩笑着说:“我们一家三代人六十年,只为做好绿杨春茶这一件事。在我现在以及未来的人生中,绿杨春这三个字,将是我一心一意做好茶的根基。”

    爷爷: 响应国家政策种茶

    仪征捺山,其环境适合种植茶叶作物。1958年,周边的农户纷纷响应政府政策号召,在自家的田地里种茶,陶德容的爷爷陶信礼就是其中一个。“那时仪征茶叶种植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之后随着土地、农户减少,茶业种植的规模一直在缩减。”陶德容说,当时的茶还不叫绿杨春,当地人都叫捺山茶。

    陶德容父母童年记忆几乎都是茶。“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和我说过,采茶是一份非常辛苦的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爷爷辈的茶农都是早上五点左右天刚亮就下田采茶,中午简单地吃个饭,午休后再下田采到太阳落山,采了茶送去集体的茶场制作。”

    父母: 母亲采茶制茶,父亲销售

    到了陶德容父亲陶祖平这一辈,私人农户可以在家自己制茶了,到了茶季,陶德容母亲负责采茶制茶,父亲负责销售。

    1990年,陶德容出生,也是那一年,绿杨春茶问世。陶德容说,国家政策允许个人开茶厂的时候,父亲开了自己的茶场,这也是当时扬州的第一批茶企。

    成立茶场后,陶祖平雇了四五名制茶师,后来扩充到二十名制茶师。“早期都是手工制茶,从最早用煤气的炒茶锅到后来插电的炒茶锅。”在陶德容的记忆里,手工制茶是十分艰苦的工作,“绿杨春和龙井不一样,手工炒茶不能带手套,尤其是‘杀青’时,一两百度高温,锅和手之间只有一层茶叶,稍不留神手上就烫几个泡。鲜叶下锅一秒都不容马虎,45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出一锅,也就一两半左右。”

    手工制茶时,每位制茶师的手法都稍有区别,香气和品相也会有区别,茶叶品质很难统一。为了改良茶叶品质并提高产量,陶祖平决定发展机械化制茶,并注册了品牌“陶园茗”,“有了自己的品牌之后,从精选原料,到优化制茶机械与技术,再到培养优秀的制茶师,父亲对茶叶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

    从小陶德容就发现,妈妈的手和别人的不一样。“她手上常常有泡,没有泡的地方都是厚厚的茧。”陶德容说,采茶制茶都要赶时间,耽误了时间就会错过了茶叶最好的味道,“妈妈常常晚上制茶,虽然很累,但她坚守大半辈子。一直到现在,很多老客人都希望能喝到妈妈亲手炒制的绿杨春茶。”

    女儿:  茶香充满童年记忆

    如今,父母年事已高,年轻的陶德容便从父母手中接过接力棒。

    “从我出生到现在,从未离开过绿杨春茶。”陶德容笑着说,这种缘分,就像是茶香融到了骨子里,“小时候,我有一张特别喜欢的‘床’,是用来摊凉鲜叶和揉捻茶叶用的竹扁,又圆又大,我喜欢躺着在上面闻茶香,闻着闻着就睡着了,茶香充满了我童年的记忆。”

    作为一个从小喝着绿杨春茶长大的孩子,陶德容早就在耳濡目染间学会了一套鉴茶的功夫,闻一闻,品一品,就能分辨出一杯茶到底是不是上好的绿杨春。

    父母对茶的热爱和付出,在陶德容看来就是所谓的匠心。大学毕业后,陶德容毫不犹豫地跟着父母继承了家中的茶业,前往浙江大学茶学系进修,成为一名专业的茶艺师和评茶员。2011年,陶德容在扬州开了第一家陶园茗茶庄。 对茶真诚,对人真诚,好茶帮你说话,成为她秉持的经营理念。

(楚  楚)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