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8年8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着眼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之路
——农批市场改革发展综述(下)
□ 本报记者 吉宝飞

    观察全国农批市场变革,供销合作社系统农批市场是一面镜子。

    据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农批市场有4000余家。其中,供销合作社系统农批市场为1475家,占全国农批市场近三成。

    业界人士表示,单一集散功能将向全产业链布局转变、品牌市场方向会更加明晰、线上线下加速协调发展、把关食品安全成为重要任务、冷链物流应用进一步增强、联合合作进一步加深,这些将是农批市场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在这些方面,供销合作社系统农批市场已进行了生动实践,悄然拉开了转型发展的帷幕。

    布局生产链

    品牌建设成为核心要素

    “从种植、加工、包装到仓储再到批发、配送、连锁零售。”年交易额居全系统第一、全国水果市场前三的浙江嘉兴水果市场总经理尤志江认为,全产业链布局是未来农批市场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

    “做好农产品,必须要做全产业链。”与尤志江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区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赵金林。他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构建起从产到销的全产业链流通体系。

    江西供销(余干)农商大市场肩负着全省农批市场建设的重任,也将全产业链布局作为顶层设计,并已着手布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信息化平台建设、物流仓储、零售实体店等环节。

    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批市场着手谋划全产业链布局。其中,品牌成为了链条间的核心要素。

    7月正是嘉兴葡萄销售旺季,在嘉兴果品市场,葡萄不仅是当地的优质水果,更是该市场的品牌水果,每天可销售六七万箱。引进国内知名水果品牌、自创品牌、建设市场服务品牌,是嘉兴水果市场构建品牌市场的“杀手锏”。在自创品牌中,嘉兴水果市场培育了葡萄、梨、甜瓜、桃四大品牌水果,打造了“喜多果”“亲情树”两个品牌。

    这些品牌的品质保障来源于产业链的最前端——生产基地。为了产出优质水果,嘉兴水果市场以“果农+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市场”模式,直接参办多家果品合作社,从品种引进、技术辅导等方面入手,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并开展订单农业,基地面积近1.6万亩,带动农户7.5万户。

    嘉兴的思路,在系统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在山东青岛,西海岸区供销合作社正在建设精品农产品基地并发展订单农业。除了青岛的3000亩基地,还有南起海南、福建,北到内蒙古、宁夏,西达甘肃、四川等近10个省区的6万亩基地;发展订单农业面积为5万亩,拥有“荟泽”“胶供”两个品牌,产品涵盖土豆、白菜等十几个品种。在江西,江西供销(余干)农商大市场配套建设的10万亩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也已提上日程。

    优化供应链

    将产地产品直接搬到社区

    “从农批市场到零售终端是农产品加价最厉害的环节。”尤志江坦言,“供销合作社的使命是为农服务,农批市场的转型升级也要围绕这个点进行。在建设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的同时,打造零售终端,既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又可以平抑物价。”

    于是,在主打产地直销的新零售陡然兴起的时候,系统农批市场也迅速参与进来。

    这两年,嘉兴水果市场在当地已开设23家嘉禾五星连锁店,经营水果从产地到零售只加价30%,平抑了当地水果价格,也让水果的供应链更加优化。“我们正在实施‘蔬菜进社区’计划,预计在全市开设500家蔬菜社区店。”赵金林表示,当前他们已经建设了20家供销合作社放心农产品社区店、21家供销合作社放心农产品直营店,今年社区店计划达100家。

    与此同时,分拣加工、包装仓储、冷链物流、废弃物处理、检验检测、金融服务、数据化平台、电子商务等也成为农批市场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内容。

    2017年,中国农批推出“中国农业大数据暨农产品价格信息指数发布平台”,每天发布40个日常农产品全国主要农批市场的价格指数以及赣南脐橙、庆元香菇、金寨天麻、微山大闸蟹、华东区域白条猪、广州红枣等6个单品价格指数,定期发布单品行业研究报告,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指导、预警作用,推动了信息共享、数据集聚,推动了系统农批市场向现代化、信息化市场转型,由“封闭孤岛型”市场向全国互联互通型市场升级。

    江苏省张家港青草巷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着力建设绿色生态市场,有机垃圾处理系统日处理能力超过20吨,处理垃圾减量达70%。处理后,部分垃圾变成肥料,实现了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在质量放心市场建设方面,其检测中心成为江苏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首家通过省级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的检测机构。

    天津滨海新区海鼎宏冷链物流公司与沃尔玛、华润、永辉、家乐福等商超建立合作关系,物流配送体系基本覆盖京津冀地区,并有效开展仓单质押、代采代销业务。

    优化供应链已成为农批市场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集聚优势资源

    探索多方联合发展之路

    “农批市场协同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在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联合发展推进会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杨建平表示。

    在这方面,系统农批市场推动上下贯通,深入开展股权合作、技术合作、业务合作,探索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联合发展之路。

    天津滨海新区海鼎宏冷链物流公司与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导入中国农批公司的资金、人才、品牌以及市场渠道资源,推动企业从单一的仓储型向“仓储+贸易+物流+服务”综合型企业转型,不仅改善了资产结构,增强了资金流动性,也实现了业务模式的突破,成功打造了进口冻品的综合服务平台,提高了竞争力,实现了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联合合作不仅仅是打破系统内层级和区域界线,还要“走出去”,加大与系统外优势资源的整合力度。

    “蒙阴桃”区域公共品牌的进场,不仅是嘉兴水果市场在引进区域国内知名品牌方面的成功之举,更是系统内外联合合作的典范。尤志江说:“嘉兴水果市场携手山东蒙阴县政府,在蒙阴县打造了60万亩‘蒙阴桃’生产基地,一年销售额达2亿元。”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近两年,系统农批市场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变革,在业务模式上创新突破,以更灵活的方式,谋划、设计好一套符合供销合作社实际的利益联动机制,构建起“共商、共建、共有、共管、共赢”的协同发展机制。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