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读到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梁家河》,晚上又在收音机旁聆听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12集大型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年轻时代的习近平在艰苦环境的磨砺中形成的奋斗精神、理想追求、不变初心、优良作风,让我深感震撼。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时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梁家河,这个紧靠延安圣地的小山村,习近平在这里度过了7年知青岁月。“延安是根,延川是魂,梁家河是我的第二故乡。”习近平总书记15岁来的梁家河,22岁离开。来的时候,还是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年。时间不长,已成长为一名能吃苦的“好后生”。离开前,已是村党支部书记。
《梁家河》一书便是习近平这段知青岁月的真实记录。全书生动地讲述了习近平的知青岁月——从“北京娃”到“村里娃”,从“逃兵”到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从“山顶洞人”、过“跳蚤关”、挨饿、跳到冰水和粪坑中劳作到对村里的乡亲们能吃上一顿肉的期盼,从对智障青年灵娃的呵护到对得了骨髓炎的吕侯生的一路帮扶,从为梁家河的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带头打水坝、制沼气、开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到坚定为乡亲们做实事的人生信念等,一路走来、一路坎坷,一路成长。
读《梁家河》、听《梁家河》,总会被书中记述的这些经历所打动。习近平对自己一生的价值定位便是“为老百姓做实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梁家河,是习近平与民同甘共苦、辛勤劳作、开拓创造的地方,是他生发对老百姓热爱和奉献精神的地方,也是他形成“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观的地方。习近平在梁家河找到了民族的“根”与“魂”,这就是梁家河的“大学问”,就是与人民同甘共苦、奋发进取的血肉联系。
从《梁家河》纪实文学中,我们感受到了习近平从当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新思想。《梁家河》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党员,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背后,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传统,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时刻把责任、担当、清廉放在心头。
要当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勤务员,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磨炼艰苦奋斗的意志,在服务农民过程中锤炼党性修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积极奉献。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大丰区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