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7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红富士,还能“红”多久?

□ 陈永年 张瑞姣

  1982年,我国开始引进繁育红富士苹果,包括长富1、长富2、长富6、秋富1、岩富10等品种。到如今,红富士苹果在我国的苹果产业中已形成“一果”独大的局面。北到吉林辽宁,东到河北山东,西到甘肃新疆,南到四川云南,很多省区都在大量栽植红富士苹果,红富士苹果“红”得很。 但是,苹果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已经不可逆转,下一步该怎么办?山西省运城市果业专家的答案,应该能给大家以启示。 

    “晚熟、质优、味美、耐贮……作为苹果的晚熟品种,目前为止,全世界很难找到一个品种的综合品质能与红富士媲美。”山西省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畅文选说。

    凭着品种优势,红富士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替代了国光、秦冠、红星等品种,成为苹果的当家品种。业内人士估计,全国范围内红富士系列的苹果栽植面积平均占到70%,有的地方甚至会达到80%。

    运城市高级农艺师、果树专家白姚期介绍,运城是在1984年引进的红富士品种。截至目前,运城的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05万亩,年产量达42亿公斤,以平陆、万荣、芮城、临猗、盐湖五大主产县为主。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其中红富士面积达到155万亩,产量30亿公斤。

    近几年,在国家支持下,云南、贵州的一些贫困地区也开始大量栽植红富士,陕西、山东、新疆、甘肃等省份也加快发展红富士苹果。

    “以前的苹果,最高价格,纸袋一斤3块多,膜袋一斤一块六七毛,这两年的果价总体是下降的,去年的苹果已经降到纸袋一块五一斤,膜袋降到六七毛一斤。”平陆县金童果业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赵海亮做了24年的苹果生意,亲身体会到了红富士的涨涨跌跌。往年到了五月份,赵海亮库里的苹果都会卖完。今年到了六月份,他的苹果还有一些没卖。于是,他直接将商品果切成片,送进了烘干机。

    和赵海亮一样,运城的很多果农在这两年都有体会:和以前行情好的年份相比,种苹果越来越不挣钱了,客户也越来越挑剔。

    畅文选说:“对于很多果农来说,其实是没有把人工投入计入成本的,如果按一亩地一年2000元的人力成本计算,现在很多果园已经在赔钱了。”

    纸、膜双套袋技术的普及加剧了劳动力的紧张程度,抬高了劳动力价格,再加上农资的持续上涨,致使苹果栽植的成本逐年提高。而近几年苹果市场行情的持续低迷,导致收入下降。收入下降,成本升高,双重挤压着苹果栽植的利润空间。

    “要讲红富士能不能继续红下去,不能笼统而论,而要具体分析。”畅文选说,“优系红富士指的是颜色红、果形正、味道美、品质好的红富士,肯定的讲,优系红富士是没问题的,还是可以继续‘红’下去的;优系品种发展起来肯定会占领普通红富士的市场,一些品质不好的红富士会逐渐退出市场。”

    一方面,消费水平提高后,消费者的眼光会更挑剔;另一方面,供大于求的市场态势,整体上会拉低苹果的价格,这会让低品质的苹果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最终被市场淘汰。

    “现在西部省份发展红富士的势头很猛,三五年之后就会到盛果期。可能到那个时候,对我们的影响才真正开始。说实话,现在下行的苹果行情只是个开始,基本不可能再回到原来大路货一斤卖两三块的行情了。我们要有紧迫感,抓住这个调整的窗口期,赶快进行结构调整。”白姚期说。

    畅文选说,优质苹果的生产,品种因素占40%,地理条件占30%,管理水平占30%。要让运城的红富士苹果更红,就要结合不同的地理条件改优品种,不适合红富士品种的可改换其他品种,比如早熟的华硕、中熟的优系嘎啦、凉香,晚熟的瑞阳、维纳斯黄金等,同时还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放大运城苹果的独特优势。对苹果产业结构进行的调整,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各个水果品种之间调整,比如压缩苹果的栽植面积,扩大其他水果的面积;二是在苹果品种内部调整,适合红富士生长的地区加大力度推广优系品种,不适合晚熟品种的地区,调整成中早熟品种。不管怎样,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更多的果农已经开始实践。曾以苹果栽植名动三晋的万荣县高村乡丁樊村,原来因为直接卖次果一斤也好几毛钱,村里留有不少秦冠。今年,次果销售已无利可图,村民们伐掉秦冠,根据地势选择不同的品种,沟边或高点的地方高接或新栽植优系红富士,其他地方栽植早中熟苹果或其他水果,不仅品种更丰富,抵抗风险能力更强了,而且错开了管理期,还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紧张的问题。

    (摘自《运城日报》)

    声音

    优果优价

    势在必行

    □  郭纪魏

    红富士苹果发展到产能过剩的今天,给果品行业发出了危机的信号。

    常规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品种的单一已经是红富士致命的弱点。要想在果品生产中谋求发展,只能从新、精、细上下功夫,引进新的品种,利用新的技术淘汰和更新部分老、弱果园,为果产区的适存创造更加有利的生存条件。质量不单是消费者的要求,更是市场规范的必然结果,追求质量的过程将从被动开始慢慢成为一种习惯和常态。

    常规的买卖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优果优价已经摆在面前,势在必行,客商将彻底改变身份,不再是暴利的猎取者,也不会是风险的携带者,而是产地果农与消费者之间的媒介者。果品产业需要在深加工上找出路,要把产能过剩的部分消化在产地,有效缓解市场的压力。

    果农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水肥搭配、病虫害防治以及对果树的管理。在包装入库的过程中,用正确的态度严把质量关;在出库销售的时候,能理性掌握行情的火候,顺价出货,要更好地适应市场,及早地接受优果优价的现实。

    (作者系农产品期货网特约撰稿人)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