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户户种银杏,百姓发财又致富。”这是流传在江苏省泰州地区老百姓中的一句老话。泰州是著名的“银杏之乡”,也是全国重要的银杏产地之一,银杏资源对泰州地区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向单一的、以收获果实为主的银杏产业发展遇到了重重障碍,农户弃采弃收、毁树改种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泰州市集泰农产品有限公司发挥自身的功能,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了当地银杏产业健康发展。
提供科技服务 科学指导银杏种植
泰州市集泰农产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7月,是泰州市供销合作社及下属高港区供销合作社与香港集森食品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公司主要从事银杏的生产、收购、加工、储存以及银杏产品的开发研究,年销售白果达1亿吨左右,是全国银杏行业的“排头兵”,也是苏中地区较大的集银杏收购、冷藏保鲜、加工、配送销售、产品研发为一体的企业。
泰州银杏品种主要以大佛指(泰兴大白果)为主,其中大佛指产量占总产量的95%以上,优点是果形大、壳薄、营养丰富。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市场需求,白果的价格高居不下,泰州市政府号召当地百姓家家户户种银杏树。不仅美观,也能致富。一时间,泰州地区掀起了种银杏树的热潮。“90年代的时候,白果的价格达到了最高,一斤售价可达三五十元。当时,当地小伙子找对象,女方家人都要到男方家考察,看家中种了多少银杏树。如果是专门大面积种植银杏树的人家,那就成了女方首选的‘香饽饽’。”集泰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志扬回忆说。
当地政府的号召和引导使得银杏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全市银杏种植面积达2.73万公顷。作为供销合作社的老职工,徐志扬对于当地银杏市场的发展有着敏锐直觉。2006年,他在高港区社的指导下组建了高港区兴农银杏产销专业合作社,为当地的百姓提供银杏树种植管理指导以及白果收购、销售等服务,获得了当地种植户的一致好评。
“很多老百姓虽然跟风种植了银杏树,但缺乏技术和管理知识导致其挂果数量不高,结出的果质量也不好。想要改善这种情况,就必须开展技术培训。”徐志扬表示,合作社每年一般开展2—3次培训,主要集中在4月—5月银杏树授粉时期和9月—10月果子成熟时期。 据了解,银杏雌雄异株,结果要靠风媒传粉,如长期遇大风、阴雨、浓雾等不良天气以及距雄树较远的雌树,易造成授粉量不足或不能授粉,银杏就会减收或绝收。为弥补雄树的不足,节约花粉用量,克服不利天气影响,合作社积极倡导当地种植户开展人工授粉,并开展人工授粉的技术培训。从对雌雄树株的辨认、雄花花粉的处理、授粉时间的控制、授粉数量的把握等方面进行培训,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银杏树雄花花粉量不足的问题,提高了银杏树结果率,实现了银杏树的稳产和高产。
除了通过合作社开展专业培训之外,公司还于2013年建立了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高港银杏产业分店及便利店。不仅可为社员提供指导培训,还能为所有种植户提供专业的市场行情分析、技术指导及农资销售等服务。
在销售方面,公司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公司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承担多项农业项目,于2008年在大泗工业集中区租用土地20亩,扩建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厂房、占地3500平方米的冷库以及占地1000平方米的银杏收购门市部,并购置了银杏加工生产设备3套、检测设备1套,形成了年销售银杏1万吨、加工银杏仁2000吨、储存银杏5000吨的生产能力,成为苏中地区乃至全国较大的集银杏生产、加工、保鲜储存为一体的银杏加工集散基地。2012年,公司在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又在高港现代农业园内建设了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该中心占地10亩,建成厂房仓库1557平方米、保鲜冷库547.2平方米,为公司产品配送保驾护航。
加大科技投入 提升产品附加值
经历了银杏产业的鼎盛期之后,泰州地区很大一部分农户扩大了银杏树的种植规模。一些外地客商也看到了银杏苗木产业的商机,2002年来自山东等地的大批银杏苗木涌入泰州地区,导致了银杏树数目和银杏产量井喷式增长。
“过去,银杏树有‘公孙树’之称,即爷爷辈种的树,到孙子辈才能吃到果。可现在嫁接技术普及了,原来20年才挂果的银杏树,如今七八年就能挂果,再加上银杏自身特性,很少有病虫害侵袭,高产成为常态。”徐志扬说。
盲目的扩张导致了银杏产业供求关系逆转,经历过了鼎盛期后,白果的价格逐渐下跌,如今的收购价已下跌至每斤0.05元。由于白果的售价低,百姓获得的白果收入远远没有投入多,当地的不少散户放弃了白果采摘,宁可让其烂在树上。至此,泰州地区的银杏产业逐渐陷入低迷。
“以前,主要以销售初加工的白果仁为主。如今市场饱和,树已经长成了,产量是不可能减少的,那么只有扩大市场,想方设法让市场需求银杏产品,这就必须改变银杏产品单一、低端的现状,加大科技投入,开发出更有价值的、更适合现代人食用的银杏产品。”徐志扬如是说。
为了提升银杏产品的附加值,徐志扬带领公司员工去各地考察,通过引进先进的深加工技术和生产链让银杏产品转型升级,并成立了“泰州市银杏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生产了银杏系列产品,不断提高银杏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如今,公司已经成功开发出了白果仁、银杏露、银杏晶、银杏奶茶、银杏保健饮品等产品。为了使银杏产品能获得年轻人的喜爱,2015年公司专门引进了烘干生产线,通过对白果仁进行烘干和调味,遮盖住白果本身的苦味,开发出了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白果干休闲食品。
银杏浑身是宝,不仅外种皮可提栲胶,木材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他工艺品用,就连银杏叶也有很大的价值。据了解,从银杏叶内可以提取银杏黄酮,它能够增加脑血管血液流量,改善脑血管血液循环功能,保护脑细胞,扩张冠状动脉,预防心绞痛及心肌梗塞,预防血栓形成,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如今,市场上对银杏黄酮的需求量很大,银杏叶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现在市场对银杏叶的需求量很大,收购的价格每斤1元—2元,价格远远高于白果仁。去年,我们就收购了7.4万吨的银杏叶。”说起银杏叶,徐志扬的声音中带着少有的轻快。
其实,银杏市场的低迷除了产品深加工程度不够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费者不了解产品。白果含有氢氰酸毒素,多食容易中毒。这导致了很多人不会吃,也不敢吃白果。“不会吃不如不吃,这样的想法导致了银杏产业发展缓慢,银杏产品销售不出去。想要让消费者会吃银杏、敢吃银杏,必须利用宣传推介拉动新需求,挖掘新受众。”徐志扬表示,为了扩大银杏产品的销售和知名度,公司通过印发宣传册向消费者进行银杏产品的二次科普。此外,公司还通过微信、电商等途径发布银杏产品的宣传广告和科普,利用朋友圈“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进行宣传。
通过对产品的研究开发,如今,公司生产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公司的银杏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也站住了脚跟,许多旅居国外的泰州籍人士返乡时都喜欢购买一些银杏产品作为特产送给朋友。接下来,公司还将在银杏保健品方面加大研发和投入,希望能够通过开发银杏的保健作用更好地提升产品价值,提高种植户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