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7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别忘了那些“老供销”人才!

□ 赵光辉

  新闻点击

  福建建瓯市供销合作社的曹建华,2001年下岗后开始自己创业;2002年供销合作社邀他回归,并在2006年任命他为东游中心供销合作社主任。在这个新的平台上,他锐意改革,业绩突出,成为今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劳模。

  江苏兴化市供销合作社的吴明学,2005年离开供销合作社到外地打工;2011年,在供销合作社的召唤下回归担任中堡供销合作社主任。短短几年时间,他带领供销合作社在“三位一体”服务中不断壮大实力,成为基层社改革发展的优秀榜样。

  而党的十九大代表、江西丰城市“全国种粮售粮大户”雷应国,也是1999年中专毕业尚未到岗,就从供销合作社分流,但他没有离开农业,而是依托农资、种子等供销合作社传统业务开始发展,最终走出了一条农业现代化种植的成功之路。现在,雷应国受聘成为丰城市秀市镇基层社主任。

  近一个月来,本报连续刊登了多篇优秀基层社主任的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供销合作社离开后又回归,并在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大平台上干出了一番事业。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任重道远,乡村振兴供销合作社大有可为。这些“老供销”的建功历程告诉人们:供销合作社需要更多人才!供销合作社呼唤更多“老供销”回归!

  从福建建瓯市供销合作社的曹建华、江苏兴化市供销合作社的吴明学、江西丰城市“全国种粮售粮大户”雷应国三个不同省份的合作经济带头人的成长历程,我们看到他们命运的起伏与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进程紧密联系。他们今天的成绩无不回响着供销合作社经历困境又再塑辉煌的昂扬旋律。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更深入地看到人才在供销合作社改革、供销合作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关键作用。尤其是那些离开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老供销”,呼唤和实现他们的回归,称得上是当前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要人才策略之一。

  一方面,“老供销”们具有特殊的人才价值。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供销合作社系统经历了一波改革阵痛,减员分流中一大批资深的供销合作社人无奈离开,但他们熟悉业务,与供销合作社感情没断。比如吴明学1986年就加入供销合作社,曹建华2001年从供销合作社下岗时已经工作一二十年,而雷应国是用供销合作社那3500元补偿款开始创业的。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属于“离社不离农”,始终在从事农业服务,并且在离开供销合作社的日子里,学习掌握了很多与农业服务相关的新知识、新本领、新技能。

  另一方面,不论是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改革新生的内生机制与动能,供销合作社都今非昔比。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在综合改革中面貌焕然,在深化农村改革中被赋予更多职能,在乡村振兴中被党和政府寄予厚望。可以说,供销合作社的平台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大,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能给人才更多机遇。也正是振兴基层社的时代需要和发展机会,为这些回归的“老供销”建功立业提供了沃土。曹建华的基层社资产运营、吴明学的专业社金融服务、雷应国的规模化农业之路,无一不是农业改革深入、供销合作社发展提升的时代成果。

  合作经济从1843年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社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诞生以来,经历革新和发展不断壮大。它既是一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史,也是合作经济人才不断涌现、不断在实践中创造发展的历史。未来的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服务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应届大学毕业生是储备人才,外聘的专业人士是跨界人才,年轻的一代是梯队人才,而因为各种各样原因离开供销合作社的“老供销”是现成的人才。在农业经济和个体经济发达的南方供销合作社采访,随时随地能听到“老供销”们跟供销合作社发展与缠绕难分的故事。这个现象既从组织侧面客观反映了近20年来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进程与进步,也在无声地提醒我们:别忘了那些“老供销”人才!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