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关工作情况。经过多年的努力,“互联网+农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互联网+”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不断深化等等,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农产品上行问题。因为我国较为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导致农产品标准化和商品化程度不足,以及生鲜产品对物流要求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出村的效率。依托互联网,发展农村电商就被赋予重任。要真正成为农村电商的“国家队”,供销合作社重任在肩。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形势,不忘初心,在发展“互联网+农业”上持续发力,在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方面取得更多成效。
支持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农业”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农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狠抓工作落实,强化政策制定,推动生产智能化水平提升,推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健全完善为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加强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来看,“互联网+农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6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汇报。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大发挥市场作用,依托“互联网+”发展各种专业化社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使亿万小农户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更好对接,对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拓宽农民新型就业和增收渠道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要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要鼓励社会力量运用互联网发展各种亲农惠农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三农”发展多样化需求。
成效
“互联网+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互联网+农业”是“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要素互联,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互联网+”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随着《“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印发,28个省市出台了“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将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每年举办一次“互联网+”现代农业会议。2017年在江苏举办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带动和引领了各个省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和重视。
二是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农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最近几年组织了9个省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发布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2017年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前不久成功发射了首颗农业高分卫星,现代农业技术在轮作休耕、监管、动植物疫病远程治疗、农机精准作业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小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收割机都安装了GPS或者是北斗卫星系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大田种植中,集成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效益每亩增加210元。
三是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新业态蓬勃兴起。在14个省市开展了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探索鲜活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电商模式,在428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电商精准扶贫试点。2017年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已累计支持了756个县,2017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了1.25万亿元,农产品电商正迈向3000亿元大关,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
四是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范围扩大,农村信息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全面总结12316经验做法和试点的基础上,2017年开始在18个省市开展整省推进。目前,主要是建设益农信息社,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等服务,打通城乡数字鸿沟,目前有20.4万个村已经建立了益农信息社,占全国行政村的三分之一,预计未来两三年在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要在8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益农信息社。
五是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不断深化,数据价值开始显现。农业农村部引领在全国建立四大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兽药基础数据、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目前组织了21个省市开展8种主要农产品大数据的试点,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每日发布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每月发布19种农产品市场供需报告和5种产品供需平衡表,逐步实现用数据管理服务、引导产销。
六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互联网+农业”支撑条件明显改善。在国务院要求下,有关部门深入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地区电信普遍服务,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2017年底,全国行政村通宽带的比例达到了96%。手机的应用案例和行业都很多,在不同的行业如养殖业、种植业、产后加工等全产业链的方面都得到了应用。
关注
积极应对农产品“卖难”问题
农产品大多数是鲜活农产品,所以农产品“卖难”在全世界都是重要话题。农产品标准化、分级预处理是实现交易的前提条件,所以首先要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市场化基础设施能力,提高批发市场标准水平,做好冷链、预处理、分级包装。
其次是做好营销,包括为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问题而策划的现场对接活动。再次,要利用电商推介各地特色农产品。还有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包括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最后就是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市场营销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要抓住互联网弯道超车的机遇,构建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的方式。
(宗 合)
行动
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
“互联网+”农业农村,当务之急是“互联网+农产品营销”,即农产品出村。传统的电商通过互联网把大量的工业品、消费品输送到农村,对活跃农村的物质供应,生活方便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帮助农民,把优质合格的、有特色的农产品出村,卖到城市来,这就是农产品上行,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强化电商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产销对接,加强农村网络宽带、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推动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
要做好农产品出村上行,首先要做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标准化,还有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要确保农产品出村出得来、出得好、而且出得好价钱。其次是做好全产业链,“互联网+农业”是农业的数字化,让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处理,所以全产业链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也包括产地环境的数字化。再次是抓能力建设,包括管理能力、农民应用使用信息化的能力等。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应用到农业农村去。
2017年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14个省市
开展了农业电子商务试点
探索鲜活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电商模式
428个
国家级贫困县
开展电商精准扶贫试点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已累计支持了756个县
2017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了1.25万亿元
农产品电商正迈向3000亿元大关
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
“互联网+农业”支撑条件明显改善
全国行政村通宽带的比例为
96%
每百户农民手机拥有量超过
300部
自2015年起连续3年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把智能手机打造成为农民的“新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