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推选的首批“中国制茶大师”名单正式向全社会公布。这批公信力强、制茶技术过硬、对行业贡献明显的制茶大师,不仅保护和传承了传统茶叶加工制作技艺,而且弘扬了大国工匠精神。来自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的肖益平就是首批“中国制茶大师”中的一位。
那么,肖益平是怎样获得今天这个崇高荣誉的?他的成功之路又带给我们什么启迪呢?今天,我们就走近肖益平——
缘分——
从小与黑茶结缘,16岁进茶厂
生于1964年的肖益平属龙,50多年的人生锤炼,使他成为了中国黑茶领域一条行云布雨的“龙”。但肖益平很朴实、低调,他用“奋斗一辈子,为了几片树叶子”来概括自己近40年的茶叶人生。初次见到他时,干练的平头、结实的身板、沉稳的脚步,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这个融合了沉稳干练与激情执着的安化汉子是怎么开始茶叶人生的呢?
1964年,肖益平出身在湖南安化一个与黑茶关系密切的大家庭。家中连父母带兄弟姊妹,共有5个人在茶厂工作。行二的肖益平几乎是一出生就浸泡在浓浓的黑茶氛围中。
肖益平的父亲出身在世代种茶的农家。然而上世纪40年代改天换地的战火将他卷入了行伍,与枪杆子打上了交道;建国不久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英勇奋战、九死一生。1952年伤愈转业的他回到家乡,先从事税务工作,后主动要求调入白沙溪茶厂,一直干到离休。
这样的家庭和教育环境,使肖益平具备了熟悉、热爱黑茶与意志坚定这两个后来影响他人生道路的重要条件。肖益平自小就在茶包堆中玩耍捉迷藏,老一辈的踩茶号子是他儿时的童谣,他对黑茶的浓厚兴趣和挚爱就在那些岁月中日积月累。
上了初中,他就开始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厂里做临时工。1981年,刚满16岁的肖益平招工进厂,成为了白沙溪茶厂的正式员工。青春年少的他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吮着知识与技术。最开始他被分配到筛分车间,对这个环节的技术他上手快,一学就会;精力充沛的他开始把目光放开,一有空闲,就到其他车间去观摩学习。就这样,不到两年时间,勤奋的他就掌握了黑茶主要工种的操作工序与技术,当上了班组长。
1983年,白沙溪为拯救市场上绝迹了近30年的千两茶传统制作技艺,请回退休老员工带领年轻员工学踩千两茶。肖益平又被选中,成为了这批学徒中的骨干。在熟悉的劳动号子中他挥汗如雨,一边学踩茶、学编织篾篓包装,一边非常有心地向老员工询问千两茶原料拼配、发展历史、掌故传说,直至完全独当一面。
1991年,在进厂10年之际,肖益平成为总车间主任。1995年升任白沙溪茶厂副厂长,主管全厂生产管理。他的人生积累开始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光彩!
传承——
耳濡目染学习,身体力行传承
走上领导岗位的肖益平,开始大展拳脚。此刻,安化黑茶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的起飞期。如何与成长的市场和全新的需求衔接?如何打造白沙溪独特的品牌价值?肖益平把目光投向了“传统”——发挥传统优势,传承精典技艺,唤醒历史价值。
绝迹多年的七星灶重新燃起!七星灶烘焙是安化黑茶黑褐油润、松烟明火高香的独特工艺。在肖益平的主导下,烘焙车间一年四季松烟袅袅,茶香环绕,白沙溪黑茶的独特味道从此接续传承。为此,肖益平还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年新春开工第一天都会将满满一车柴火送进车间,升火开烘,寓意红红火火,几十年不变。
多年息声的手筑茯砖茶再现江湖!历史上人工筑制,用木匣、木棍、木杵、牛皮纸包装,需要两个全劳动力呈梅花型轮番100多次捣筑,棉线捆扎成型,即要有技术又耗体力。为重续技艺,肖益平一条短裤、一件背心,在高温蒸汽中带领员工筑制茯砖、进烘房查看发花效果,不仅成功恢复了这项传统技艺,还亲手带出了一批熟练工人。而今手筑茯砖茶已成为白沙溪让消费者青睐的主打产品。
一定要让踩制千两茶的豪迈号子重新唱响!它起源于马背驼铃,与“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深厚。千两茶以老秤1000两(合新秤36.25公斤)而定名。它的踩制技艺独特,又具有观赏性,但劳动消耗大、生产批量小、成品周期长。白沙溪历史上曾3次重振该技艺。到1997年,肖益平将千两茶恢复到常年生产,还组成千两茶号子表演队,诠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向世界展示安化千两茶王的大气磅礴与古典魅力。2006年,白沙溪“千两茶王”获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2008年,两千两茶亮相奥组会;2010年,入选上海世博会十大名茶。如今,千两茶品种不断翻新,产品供不应求。2014年白沙溪“大师千两”荣登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发上市,创造了安化黑茶新的传奇。在肖益平的不懈努力下,白沙溪千两茶被评为“世界茶王”“金茶王”。
创新——
研发创新,为黑茶注入现代活力
白沙溪2007年改制重组后,肖益平担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主管公司生产科研。他深知,传承历史只是白沙溪振兴的第一步。面对今天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黑茶研发创新必须跟上。
作为走向现代化的黑茶企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肖益平推动组建白沙溪研发团队,成立了湖南黑茶首个“企业技术中心”,增加科技含量,提升技术参数,这来自肖益平对科技的深刻认识。公司在新办公楼专辟800平方米作为黑茶研发检测中心,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除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外,还对黑茶原料、产品检测、分析及品质形成标准,提出每款产品的原料标配和制作方案,同时还精心提炼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概念。
多年来,在技术中心的带领下,白沙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9项。其中《茯砖茶压制成型自动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黑茶原料分选净化设备的研究与应用》获得安化县科学技术进步奖、益阳市科研成果奖;《茯豪茶制作方法》获得安化县优秀专利实施二等奖,肖益平本人获得“三农科技金桥奖”,公司获得“益阳市科技创新奖”。并陆续研发新产品70多个,产品连续12年获得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以及2015益阳市首届市长质量奖,湖南十大农业企业品牌等荣誉称号。
“承技艺铸千年精典,酿精华送百姓健康”,这是肖益平写在白沙溪千两茶制作车间大门的对联,也是肖益平对黑茶制作的追求目标。为提高自己的科研理论水平,肖益平早些年进入湖南农业大学学习深造,师从茶学泰斗施兆鹏先生。不仅不断提高自己,长期以来,他还坚持推动白沙溪与湖南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开展产学研究,研究黑茶保健功效,探求传统工艺精髓,打造健康高端黑茶。2013年,白沙溪专门组成14人专家团队,对天尖茶进行品质改进研究,精制具有皇家品质的白沙溪天尖茶,并将精制工序归纳整理为两个阶段、18道工序。经过改进,提升了天尖茶的口感和汤色,增强了耐泡性,得到了权威评审机构认可,也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带动了黑茶效益。最终,肖益平成为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而白沙溪成为该技艺传承保护单位。
茯砖茶传统的发花工艺,一般含梗量至少在15%以上。为了酿造更多精品,肖益平大胆探索。首先是提纯精选天茯茶原料,达到叶面匀整、嫩度一致;接着把含梗量由15%降到10%、8%,最后定型在5%,砖内发花率达85%以上。经过这一系列精品化的创新改造,白沙溪“茯豪”、“云尖”、“精品5301”、“天茯”均获得权威评审金奖。在市场销售中实现了新的突破,创造了新的增长。
消费趋势在变化,如何让黑茶产品品饮起来简约快捷,肖益平在不断探索前行。“十五泡”巧克力版、“金币”版、直泡型、袋泡型,融入快节奏,服务新生“小时代”;“人民黑茶”直走大众路线;“茯缘”“金银花黑茶”“陈皮黑茶”探求健康功效,拓展满足市场需求。
肖益平的脑海中有一个大数据网,产品与市场联结呼应。时事热点、民间民谚、历史故事,市场动态,都会让他产生联想。2013年,恰逢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早在1年前,肖益平就先后3次前往韶山作项目对接,与经销商进行市场预测,与韶山签订纪念标识使用权限,组织研发团队进行产品定位。2013年9月的营销峰会上,“白沙溪红色系列产品”在韶山隆重首发,迅速掀起了一股“红色旋风”,成为精典藏品。如今白沙溪已经形成了创意体系和团队氛围。“白沙溪将军茯军茶系列”“飞上蓝天”“漫步月宫”“巡航南海”等,开辟了军茶市场广阔前景;自古禅茶一味、佛福同缘,肖益平创新推出“佛缘系列”黑茶,引导人们一心向善,传递正能量……
追求个性化,根据不同地域口感需求与人文特色量身定制,这是近年来市场一个新变化。肖益平敏感把握市场,经常深入市场、与商家切磋探讨。哪怕有的顾客只提出一个大概想法,肖益平也会费尽心思,最终制成一款对应的产品。他的办公室俨然一个产品创新陈列地,各类茶样、砖匹、碎片、纸箱、篾篓布满空间。客人来了,他就是一个评茶师、茶艺师,把切片的新茶泡饮品鉴。大部分时间,洽谈人员络绎不绝,稍有停歇,便查阅资料,精心构思。一款新产品最先在他的脑海中形成雏形,然后围绕口感特性、原料等级、拼配比例、砖面形状大小、内外包装与材质等要素,与科研人员一起反复切磋试制,再下到生产车间指导生产。在这样的创新和探索下,一款款新产品犹如赋予商家的一个独家秘方,形成持续热销。
了解了这些,人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近几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白沙溪品牌优势日益凸显,产值销售持续上升。为表彰科研创新对县经济的贡献,肖益平被安化县人民政府授予“安化县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文化——
创新突破理论,总结传播文化
近40年的实践实验与体验感悟,使肖益平从一个制茶人进入到在黑茶文化领域。在这里,他独到的精辟见解与超常的认知,使他在黑茶理论和文化方面也不断收获创新和发现。
《千两茶是炼出来的》是肖益平对千两茶制作技艺最精典的理论探究。一个“炼”字道出了只有一个制茶人才能悟透的玄奥。“手握乾坤转日月,脚踏世界振星辰”,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千两茶制作技艺的神奇博大。肖益平在黑茶的世界浸润几十年,累积着不少的民间传说与制作中的人文轶事,他挤出时间,整理成文。还与安化黑茶文化专家伍湘安成立“安化黑茶文化研究所”,共同探讨黑茶文化理论。《从鱼地笼到千两茶包装》《茯茶的传说》《天尖茶成为朝廷贡茶的由来》《安化花砖茶产生的历史背景》等,几年来撰写专业论文10多篇,有很多在专业媒体上发表。参与编辑出版《白沙溪产品大全》《谈安化黑茶》《白沙溪厂志》《黑茶》《白沙溪报》,在现代制茶茶学理论研究中独树一帜。
安化黑茶制作工艺长期以来没有系统性的地方标准。肖益平与茶厂老技师、老工人一道将生产制作工序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生产操作指导标准,在全行业推广。肖益平不仅参与起草制订安化黑茶地方制作标准,还多次通过参加全国标委会机会,力荐安化黑茶国家标准,推进安化黑茶制作实现了国标化。
作为黑茶界公认的技术权威,肖益平还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摒除行内技术封锁的藩篱。他开放白沙溪生产车间,接待外来人员的参观考察;他组织黑茶知识讲座,在全县同行间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讲课;他走上讲坛,与名家论道黑茶;他走出国门,与世界茶友零距离探讨交流。白沙溪成为安化黑茶学校、安化二中、益阳市行政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湖南省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基地,中国茶叶协会科技生产实验基地,被喻为“安化黑茶的黄埔军校”,每年培训茶叶技术人员达2000余人,肖益平亲自讲课授艺100余课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茶业技术人才……
灵魂——
追求健康超越,推动黑茶新繁荣
自2007年企业改制之后,白沙溪获得了快速发展的10年。如今,白沙溪面临着新的发展提升,肖益平也开始了新的“长征”。
从源头抓起,追求黑茶原料品质生态化。他提出了“白沙溪自有茶园基地将逐步达到80%以上”的目标。2013年在陶澍村自建茶园基地3000亩,建立钧泽源茶叶合作社,建设毛茶加工场,推出“钧泽源”高端子品牌;2017年,推出安化黑茶团云界首个庄园文化品牌和“茶中有林、林中有茶”首个“荒山茶”品牌。
建立白沙溪“大师工坊”,弘扬工匠精神。“大师工坊”推动精益求精,追求黑茶制作技艺的更高境界。2017年,白沙溪“湖南黑茶工程技术中心”挂牌成立。深化产学研究,加快成果转化,统一黑茶制作标准,推动行业升级换代。
建立全国一流的茶旅文产业园区。将黑茶加工生产、科研教育、白沙溪黑茶文化博物馆、黑茶产品展示销售体验、会务活动、茶文化长廊、有机生态茶园、千两茶王景观塔等集成为一体,形成全产业链的茶旅体系,带动相关产业链增收。
从2015年获颁“安化黑茶十大制茶师”荣誉称号,到2018年成为首批“中国制茶大师”,肖益平近40年的黑茶人生是在不断跋涉和追求中勇攀高峰。
肖益平说,茶是有灵魂的。只有你用心去亲近、用心去体会,好茶才会天人合一而成。“追求技艺的最高境界就是赋予茶以灵魂!”
给一片普通的树叶注入灵魂,这就是肖益平工匠精神的朴实提炼,也推动着黑茶产业走向新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