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耕耘大地 收获未来
——新一轮农信社改革观察与省思
□ 本刊编辑部

    历经数十年风雨洗礼,15年前,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启动。广布农村大地、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信社,踏上新征程。15年来,这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追随国家大政方针,风起云涌,跃向潮头,谱写着时代壮歌。

    启程:与“三农”共“重”

    2003年,国务院审时度势,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新要求,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启动新一轮农信社改革。“方案”正式宣布: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明晰产权关系,促进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转换,使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2004年,中共中央高瞻远瞩,纵观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结合中国实际,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当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而今,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5年聚焦“三农”,重中之重深入人心。

    作为“三农”的重要服务者,农信社与农业、农村、农民血脉相连。

    15年来,遵循国家政策指向,农信社早已成为“重”之焦点;农信社服务“三农”的成效、自身的变革,备受瞩目。

    肩负党和国家之重,迎着“自我革命”,农信人砥砺前行。

    收获:与时代共“新”

    15年弹指一瞬,农信社旧貌新颜。

    历史数据表明:新一轮农信社改革之初,至2002年末,全国农信社资不抵债额高达3300多亿元,资本充足率为-8.45%。

    最新数据显示:至2018年3月末,全国农信社资产总额达到32.27万亿元,负债总额29.91万亿,不良贷款占比降至个位数较低水平。

    更详尽的数据证实:今天,全国农信社系统各地行社,在服务“三农”、精准脱贫等方面,几乎全都超越当地同行——创新产品最多、支持力度最大、提供服务最好。

    虎踞龙盘今胜昔。农信社不愧为农村金融主力军!

    农信社“凤凰涅盘”,迈入了新时代:

    新一轮农信社改革“要重点解决好”的“两个问题”,已经完成或正在圆满收官:在各省,至2007年,省级农信联社全部建立,将农信社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改革目标,全面完成;在县域,农信社因地制宜,大多数已经构建了新的产权关系,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银行化”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安徽、江苏、湖北、山东、江西五省,农信社改制为农商银行已全面完成。

    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已有11家农商银行成功上市或挂牌新三板,其中,A股5家,包括江阴银行、无锡银行、常熟银行、吴江银行、张家港行;H股3家,包括重庆农商银行、九台农商银行、广州农商银行;新三板3家,包括喀什银行、如皋银行、汇通银行。

    这些渐次脱颖而出的先行者,以及农信社系统涌现出的众多“全国标杆银行”,逐步打破“农信社落后”的成见,正在引领和激发农信人补齐管理、人才、科技、产品、服务等短板,日新月异,继往开来。

    15年前的“老农信”,已经与时俱进,历练成朝气蓬勃的“新农信”,不断地为新时代添彩增光。

    回归:与传统共“荣”

    检视胜利果实的同时,我们也应虚心检讨。

    例如,针对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成效,学界观点不一;针对省联社的作用,业界多有訾议;甚至,针对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也有人提出质疑。这一切都表明: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

    更应检讨的是,传统精神的失落。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农信社光荣传统。这一传统,饱含质朴的乡土情怀,流布大江南北,孕育出脍炙人口的农信精神:“背包精神”“马背精神”“三水精神”“帐篷精神”……在中国金融史上,这些“精神”,是农信人至高无上的光荣。

    然而,15年来,中国金融业最应竭力服务“三农”的农信人,随着农信社改革不断深入和员工新老更迭,有人逐渐淡忘传统。一些同志为了“改制后像个银行”,为了“洋气”,为了“冲规模”,为了所谓“二八法则”,疏远农业、农村、农民,“脱农”现象一度十分严重,并引起管理层高度警觉。

    有识之士也一再呼吁:农信社姓“农”,无论着眼发展还是竞争,农信社都应回归传统,扎根“三农”,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全力以赴支农支小支微。这既是“三农”和实体经济迫切之需,也是农信社生存发展之道。

    所幸,15年来,特别是经济进入新常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为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发展普惠金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下沉服务重心”“回归本源”的政策引导,以及经济下行、金融脱媒、严监管等市场因素驱使,那些曾经迷失的农信人,终于重返正途。

    我们欣喜地看到,“背包精神”真的回来了,偏远山村,农信人正挽起裤脚,穿过田畴;“马背精神”真的回来了,遥远牧场,农信人正撸起袖子,走过羊群;“三水精神”真的回来了,上山下乡,早上一头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脚泥水;“帐篷精神”真的回来了,与时间赛跑,不辜负父老乡亲每一份期待!

    农信人新的光荣,正在接继传统,热烈绽放。

    守望:与乡村共“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随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题,直接对农村金融工作做出部署: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要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防止脱实向虚倾向,严格管控风险,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其中,也明确点到农信社改革:“推动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保持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农信社改革发展重大历史性机遇。

    怎样才能把握机遇?

    我们认为,首先要把握正确方向。上述文件,为当前深化农信社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凡是健全了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了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了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就是正确的实践;反之,则是错误的行为。

    我们同时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正是当前农信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其中,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迫在眉睫,责无旁贷。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农信社稳定健康发展,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重任。

    农信社能否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

    这取决于农信社的努力,也取决于管理部门的作为。因为事实早已表明,前进路上,仍有客观存在的诸多难题,迫切需要各方协力解决。例如,为农服务的“高风险”问题、监管亟需“差异化”的问题、“历史包袱”问题、省联社改革“悬而不决”等问题,无不如堑在途。

    结语

    改革永无止境。

    机遇挑战并存。

    置身当前经济金融大环境,直面历史重任,放眼前路,可谓雄关如铁!

    愿天下农信人:牢记初心,屹立“三农”广袤大地。

    愿我们,新时代长征路上,风雨同舟、负重疾行。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