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6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金牌信用 让孤岛变“幸福岛”
福建泉州农商银行着力打造“金牌信用村”帮助村民走上致富路
□ 周晓婷 林梅珍

    6月14日是《征信业管理条例》颁布五周年暨第十一个“信用记录关爱日”。“信用记录关爱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起,目的在于鼓励更多公民主动关心个人信用记录,帮助消费者形成健康的信用消费习惯,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福建泉州农商银行通过着力打造“金牌信用村”支农典型,为泉州市泉港区惠屿村村民建立信用档案,以信用惠农帮助孤岛村民走上致富路,实现了政银农“三赢”。

    据了解,近年来,泉州农商银行泉港支行在人民银行惠安县支行的引导推动下,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开展“信用村、镇”创建工作,净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已为泉港区71089户农户建立农户信息档案,评定“信用户”4030户,信用户贷款余额达1.9亿元,评定 “信用村”29个,其中有3个“金牌信用村”。当前,泉港区信用村覆盖面达30.85%,7个乡镇信用村全覆盖,94个行政村信用户评定实现了村村全覆盖。

    在惠屿村,泉州农商银行通过开展“信用村、镇”创建工作,村民的诚信意识逐渐增强。可以说,惠屿“金牌信用村”建设,为“信用致富”做了生动的诠释,“金牌信用”让孤岛变成了“幸福岛”。

    曾经“穷得只剩下信用”

    惠屿村,是泉州市唯一的岛屿行政村,全岛2平方公里,四面环海,现有人口324户1480人。

    “2003年以前,我们这里没水没电,靠的是从祖辈传承下来的捕捞技能维持生计,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连亲戚都不敢借钱给我们,穷得只剩下‘信用’了。”惠屿村村主任肖清林说。

    2003年,在政府的推动下,惠屿岛才正式通电,泉州市最后一个不能通电的行政村宣告终结。随着一批民生项目,如挖井、修路、建小学教师宿舍等工程陆续竣工,惠屿岛的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

    如果说“三通”为惠屿岛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那么金融服务上岛,无疑使惠屿岛的经济发展锦上添花。人民银行惠安县支行与泉州农商银行泉港支行“送金融知识下乡”“送资金上岛”,为村民发放3000元至8000元的小额信用贷款。村民利用这笔“起步”资金转型生产,引进江蓠菜、海带、鲍鱼、海参、海蛎等新品种养殖,逐步从海洋捕捞业向内海养殖业转型。

    信用的“正能量”

    随着信用的种子在惠屿岛生根,诚信的力量不断积聚。10 多年来,惠屿岛村民“一分不欠,一日不迟”的完美信用记录,让这个民风淳朴的金牌“信用村”声名远扬。

    据了解,泉州农商银行简化放贷流程、提高授信额度和优惠贷款利率,实行“一张表”审批。截至5月末,惠屿村共评定信用户237户,授信总额4000多万元,用信余额3440万元,无不良贷款,贷款户数占全村总户数70%。

    目前,惠屿村拥有海带养殖面积达5000多亩,鲍鱼养殖5000多万粒,网箱养鱼15000多箱,牡蛎养殖800亩,海参养殖300万粒,江蓠菜养殖面积500亩,渔船39艘,还拥有了自己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惠屿村已经从单一的牡蛎养殖发展到多元化海产品养殖,逐步形成泉港沿海养殖第一村,从“穷得只剩下信用”到“人均收入比10年前增长20倍”,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信用建设“滴水穿石”

    人民银行惠安县支行、泉州农商银行泉港支行、惠屿村还以党建为引领,以信用村建设为纽带,开展联建活动。

    每年的中秋佳节,人民银行惠安县支行和泉州农商银行泉港支行都会到惠屿岛开展“银村业务座谈会”,共话“信用加信心,共圆惠屿梦”,畅谈携手共创惠屿村的美好未来。人民银行惠安县支行行长李波声指出,“信用”两个字,归根到底是民风,民风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惠屿村的信用意识已经从“乡规民约”演变为“一种习惯”,从捕捞业到养殖业,从渔业资源下降到重新崛起,一个小渔村逐年成长,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金牌信用村”创建的成果,也是民风传承积淀在现代经济中一种价值体现。

    据了解,泉港区政府高度重视海洋渔业发展,与泉州农商银行共同设立了渔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和贴息专项资金,推广“农商银行+专业合作社+社员联保”“农商银行+专业合作社社员联保+风险基金”的贷款模式,实现了专业合作社规模生产、集约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发展。同时,泉州农商银行还开辟贷款审批“绿色通道”,推出钢质渔船抵押贷款、木质渔船抵押贷款和普惠卡,支持当地渔民及专业合作社发展渔业、海洋种养殖业,并根据远洋外派劳务的特点首推外汇业务——“速汇金”个人环球快速汇款业务,实现了10分钟到账。

    信用是“无价之宝”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行长单强一行深入基层,实地调研泉州惠屿“金牌信用村”建设。单强一行参观了惠屿村环岛路及惠屿村史馆,了解了惠屿村的村情,真切感受到该村的巨大变化和“金牌信用”铸造魅力渔村的能量。如今,从养殖业向休闲渔业转型,惠屿村开始了“二次创业”——以惠屿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村民入股形式,把村民变股民,把民房变民宿,把资源变资产,通过项目带动,建设大型冷冻加工厂和产业园区,打造生态休闲渔业。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社会无信不稳定。单强表示,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呼唤诚信,诚信创造价值,运用金融杠杆来培育社会信用体系在惠屿岛得到了生动的诠释,还要继续把培育信用观念转化为行动自觉,不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是遵守契约精神,加大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引导力度,不断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二是总结、提炼、提升“征信+”惠屿建设模式,巩固强化信用建设成效,结合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扩大金融资源普惠受益面,切实提高信贷资源对“三农”等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在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多探索、多实践,为福建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普惠金融建设模式。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