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强服务 建网络 当好乡村振兴“生力军”
——重庆市南川区供销合作社深化综合改革纪实

小河庄稼医生向农民讲授玉米种的适用范围。
人头攒动的水江配肥站。
庄稼医院负责人王毅向农民讲授知识。

    走在重庆市南川区的街头巷尾、城镇乡村,会发现不少悬挂着“中国供销合作社”和“重庆农资”统一标识的配肥技术服务站和农资超市。许多农民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供销社虽然是老牌子,但一直做得蛮实在。”

    近年来,在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的指导和南川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南川区供销合作社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市、区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系列政策措施,围绕“三农”工作大局和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突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这一主线,强基础、建平台、抓项目、重落实,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截至2018年5月底,全区系统实现销售总额21亿元,同比上升9%。其中,农副产品销售额为16亿元,同比上升5.4%;连锁经营销售额达7.8亿元,同比上升10.2%。

强化合作组织属性  以点带面促发展

    组织体系建设是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抓手,是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层次和水平的着力点。

    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改革工作,2017年7月,南川区社主动承担起重庆市社“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专项试点工作的先行试点任务,制定了《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专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经区委、区政府印发实施,在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上发挥了有力支撑,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对供销合作社系统来说,构建完善的基层组织体系是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想要重振服务阵地,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切实做好为农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工作刻不容缓。”南川区社主任冉茂莲说。

    南川区社通过采取基层社控股、市级直属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参股的方式,因地制宜推进基层社改造重建,夯实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基础。截至目前,南川区社已完成城郊、南平、大观、水江等9个基层社示范社及东胜、三泉等18个分社的改造建设工作,完成了大观、水江、鸣玉7个农合会分会建设,提档升级农村综合服务社 13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总社持续加大组织建设力度,不断推进“三会”制度建设步伐,印发了《关于推进供销合作社监事会组织机构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1号文件也对“三会”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将其列为2017年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专题试点工作之一。“供销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三会’制度是供销合作社的基本制度,恢复建立‘三会’制度,对进一步规范供销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发展供销合作事业、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恢复基层社‘三会’制度,完善基层社组织体系是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当务之急。”冉茂莲说。

    为了深入推进南川区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工作,南川区政府下发通知,要求各乡镇、街道的相关部门,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步骤,确保统计全面、数据正确、录入准确。并将“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专项试点列入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列入2018年区政府重点工作。

    在此基础上,南川区社制定了“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试点”入社入会信息登记方案。并明确了时间步骤、分组安排、职责分工、经费预算等事宜,为这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建立健全基层社的“三会”制度,南川区社通过带动有条件的基层社先行先试,指导成员单位和当地合作经济组织完善“三会”制度,引导并指导“三会”的运营管理。通过“三会”制度让更多的社员、会员了解并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合会的管理与发展工作中来,体现当家作主地位,形成公正、民主、和谐的管理机制。截至目前,南川区社已在大观、南平、水江、西城、三泉、鸣玉等9个基层社设立了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建立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组织机构,规范完善组织机构,理顺工作机制。

    此外,南川区社还积极开展了入社入会登记工作,根据重庆市社的统一标准,指导农合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等建立股权证、社员证、会员证登记制度,分类登记社员信息、会员交易、返利分红等,明确社员、会员权利和义务,促进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提高入社入会成员凝聚力。截至目前,全区完成26个乡镇的入社入会登记工作,常驻农户入社入会累计达7.8万户,入会率达78%。

    在推动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试点工作中,南川区社通过吸纳和选择“一懂两爱”的涉农企业负责人、返乡创业人员、社会能人等到基层社任职,加强基层社经营管理队伍建设。三泉供销合作社负责人韦毅就是被作为社会能人被吸纳进来的。

    三泉供销合作社是2017年底由南川区城郊供销合作社发起成立并控股的新型基层社。该社的工作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发挥淡储功能解决当地的用肥需求,平抑物价;二是深入开展农化服务、农技推广等服务,为农户解决“买难”“卖难”问题,2017年共提供农技推广服务达8000多人次;三是广泛吸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以入股方式加入供销合作社,并对社员进行返利,2017年共向社员返利12万元。基于此,该社凭借出色的服务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加入进来。目前,入社社员已达236户。

创新农业服务方式  助力农业生产

    5月29日,一大早上,金山镇庄稼医生王毅和他的妻子便开始忙碌起来,帮农户称种子、拿药、配药,并给他们讲解关于这些药品的使用规范,庄稼医院内一派繁忙景象。这样的景象在金山镇庄稼医院已成常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出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村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重庆市社的统一安排,结合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南川区社主动与重庆市农资集团对接,按照“农资物联网”技术要求,探索建立起一批集农资供应、技术指导、测土配方、农技咨询等服务于一体的标准化复合型庄稼医院。时至今日,南川区以区农资公司为龙头,已建成标准化庄稼医院17个、测土配肥服务站7个,可为全区的种植大户和农户提供精细化施肥、营养管理等服务。

    金山镇位于金佛山、柏枝山、箐坝山“三山”璧合之腹地。以前,农业主要看天气,农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颗粒无收。现在,在金山供销合作社的引领下,以技术支撑起农业发展。“我现在一年种烤烟200多亩,收入可观,全靠王毅在种烟前和种烟过程中为我提供的土壤成分、病虫害等观察和分析,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和减少了大量成本。有一次,他给其他农户送肥,刚好路过我的烟地,发现我的烟叶生病了,就马上电话告诉我。我半信半疑地去看时,才发现出大问题了,按照他的建议用药后,避免了巨大损失。”玉泉村烟农高兴健告诉记者。

    在金山镇庄稼医院,记者看到宽敞明亮、装饰一新的经营场地,除了标准的庄稼医院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还有充话费、信息咨询等服务,农民的许多事项都能够在这里解决。这个为农服务综合平台是南川区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个缩影。

    除了依托庄稼医院和农村综合服务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近几年,南川区的不少基层社也利用自身条件,通过参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不断拓展经营服务领域。

    西城办事处永和居委以种植李子为主要经济作物,这里地理环境优越种出来的李子口感好。然而,由于不善管理、技术跟不上等因素,多年来产出的李子个头小、价格低。通过供销合作社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原来1元/斤的李子卖出了10元/斤的价格。“现在的供销社真是不一样了,自从他们来帮忙和指导后,我们的李子立马就卖出了好价钱,现在我们的李子价格比其他地方都高。”李子种植户李方华高兴地说。

    为了给农户和社员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服务,南川区社以区农资公司为龙头、基层社为网络、社会化合作为基础,采取“高低(高级农技师、农技服务员)结合”“内外(系统内与社会人才)结合”“土洋(具有实际经验的农民和知名专家)结合”的“三结合”模式,专门聘请了以南川区农委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导的86人农化服务专家团队,对南川的作物制定全程植物营养套餐方案,包括何时施药、何时除草、施什么肥、施多少肥等全套服务,并通过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此外,区农资公司和基层社配有专门的测土仪器和测土配方专业人才,为种植大户和农民社员提供测土配方服务,并在水江、大观等镇设立测土设施;服务范围面向南川区的同时,还延伸到了周边区县,包括重庆武隆、巴南、涪陵、綦江以及贵州省的道真、正安等地,一年测土次数达2000余次,服务面积近2万亩。

    大观镇是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大观供销合作社是南川区社9个基层社示范社之一。其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改造建设大观农产品销售中心1个,培育发展了木凉佳湖满农机、大观石板丘乡村旅游、太平坤洪生猪、大观白莲湾乡村旅游等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并投入2.5万元提档升级石岗堡综合服务社,投入4.5万元提档升级河图农资超市,通过发展餐饮、住宿、会议等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特色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南川区位于重庆市南部,东南与贵州省道真、正安、桐梓等县接壤,东北与武隆区为邻,北接涪陵区,西连巴南区、綦江区、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是旅游名城,不仅有誉满全球的金佛山景区,也有享誉中国的“金佛山”特产。

    “产业是农村长远发展之基,是农村脱贫致富的主要依托;只有有了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带动农村发展,带领农民致富。一直以来,南川区社围绕当地中药材、茶叶、方竹笋三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南川区社副主任唐国平告诉记者。

    南川区是方竹笋的主要产地,种植方竹笋的历史悠久。然而,南川区的方竹笋却一度因为缺乏品牌意识而险些声誉大跌。为了改变方竹笋品牌混杂、品质良莠不齐的状况,南川区社成立了集技术攻关、产销结合为一体的社团组织——南川区金佛山方竹笋协会,全力把“金佛山”打造成一个地标品牌,为南川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开创一条品牌之路。在南川区社和金佛山方竹笋协会的不懈努力下,成功注册“金佛山”商标。

    “‘金佛山’是区社牵头组建、金佛山方竹笋协会注册的一个公共品牌。在区社的大力推广下,截至目前,‘金佛山’商标使用企业已达43家,涵盖了近二十大类60余种产品,基本覆盖全区全部农产品种类。”南川区社合作与经济发展科科长汪能江介绍。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日益提升,“金佛山”商标已然成了企业打开市场的敲门砖,农产品有了叫得响的好品牌自然身价倍增。如今,“金佛山”已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

    “金佛山”品牌涵盖的种类繁多。为了保障品牌的口碑,南川区社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了《金佛山商标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了商标使用者的条件和商标申请使用程序,建立了品牌管理制度、使用办法和行业质量标准。特别要求,凡是使用“金佛山”商标的农产品必须系区内生产加工且具有“生态·健康”的特点。以农业种植产品为例,必须取得“绿色食品”认证,才能够使用“金佛山”品牌;对取得“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产品优先准许使用。同时,相关部门还会定期与不定期对使用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出现违规使用情况,将取消商标使用资格。

    “现在很多企业和合作社都在积极申请使用‘金佛山’商标,希望借助品牌的力量将优质的农产品推向市场。”汪能江表示,下一步南川区社将着手对“金佛山”商标使用中即将到期和申请未通过的种类进行清理,做好到期续展和新品种注册工作,加大“金佛山”商标品牌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消费者认得出、记得住南川特色、优质、原生态的农产品。

    除了打造“金佛山”系列农产品,南川区社还因地制宜通过多种形式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了充分发挥南川区的生态农业优势,南川区社围绕特色产业和技术特长,大力发展种植类专业合作社560个。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当地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南川区社组建了方竹笋、中药材、茶叶等三大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形成“联合社+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如方竹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由重庆市级龙头企业金佛山罐头食品厂及10几个方竹笋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组建而成,现有成员单位12个、社员819户,整合全区方竹笋资源,重点抓好基地建设、生产加工、新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市场开拓,推动产业化发展。

    针对特色产业发展,南川区社做好为农服务这个关键点,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石。城郊供销合作社参股的重庆市霍熠林业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承包了松林居委的1200多亩荒山及林地,相继种植无性系良种茶园1100余亩,已建成名优绿茶及红茶生产线各一条,加工厂房及附属设施建设完善。该合作社创制的“霍熠”牌金山雪眉、南川炒青、松林绿、天赐佛茶等产品先后荣获“中茶杯”名优茶一等奖,重庆市第八届、第九届“三峡杯”名优茶金奖、银奖;2011年,获第二届金佛山国际旅游文化节指定接待用茶。其中,金佛玉翠、金山雪眉、五星雀舌、洪福齐天、南川炒青等名优茶深受消费者好评。

    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到目前为止,南川区系统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755个。其中,有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64个、联合社8个,为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改革成效

    2017年7月,南川区社被确定为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专项试点工作的先行试点单位。

    《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专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获南川区委、区政府印发实施。

    “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专项试点被列入2018年南川区政府重点工作。

    完成城郊、南平、大观、水江、小河、鸣玉、西城、大有、中桥9个基层社示范社及东胜、三泉、河图、山王坪、福寿、石溪等18个分社的改造建设工作,完成大观、水江、鸣玉7个农合会分会建设,提档升级农村综合服务社 13个。

    完成26个乡镇的入社入会登记工作,社员入社入会累计7.8万户,农户平均入合率78%。

    建成标准化庄稼医院17个、农资便民店15个、测土配肥服务站7个,发展产业化基地7个,年测土配肥服务达2000余次,服务面积近2万亩。

    截至2017年底,“金佛山”农产品实现销售额2.4亿元。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55个。其中,有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67个、联合社8个,规范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145个。

    2018年1月—5月,全区系统实现销售总额21亿元,同比上升9%。

(本版文字由叶梓、杨耀文采写,图片由南川区社提供。)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