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从1973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到2014年退休,退休后的我继续留在联社办公室发挥余热,经历了农信社大半个发展历程。最近,“背包精神”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我仿佛回到了当年的农信、农家、农田,回到了那噼里啪啦算盘声的办公小屋,一件件平凡小事历历在目。
一辆旧自行车
当年,建社第一任老主任是我的楷模。他言传身教带我做人、做事、守规矩,教我在工作中严格守住“三铁声誉”。他把建社不久配备的一辆自行车让给我,并配了帆布包、算盘、印台等用具,安排我负责社队财务管理和信贷工作。在这辆自行车的陪伴下,经常往返县农行送报表、取文件,通知信用站开会收报表。那时山路还很崎岖,一旦遇雨天还要扛自行车走。到年终给社员兑现时的一个月内,每天天不亮要到离信用社十几里的营业所提现金,这辆自行车助了我一臂之力。
一笔到期未收回的贷款
改革开放后,农信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能力明显提升,信贷投放的力度逐步加大。记得,我发放了一笔1200元的个人贷款,到期后经多次催收归还了1000元,剩余的200元从9月开始催,跑他家的次数不下30次,眼看到年终决算就剩几天了,我全年的贷款虽然额度不大,但已全部收回,就这200元的未收贷款成了整天的思想负担,直到年终决算当日仍没收回。可在元旦那天村里唱戏时,我忽然看到那贷户和朋友们在看戏,急忙跑到他身边说贷款的事,在我的劝说和坚持下,归还了这笔额度不大但“还款难度系数很大”的贷款。
虽是平凡的工作经历,但折射出我们那代农信人的艰苦奋斗精神。青年员工要接过老一辈农信人“背包精神”的“接力棒”,农信社的发展需要这博大的精神力量,要营造一种氛围,踏着他们的足迹,深耕农田,在希望的田野上默默奉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励精图治,用汗水耕耘农田,用智慧书写人生,让山西农信这支金融主力军在转型发展中迎接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