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我们用了两天时间,对贵州省遵义市的湄潭、凤冈两地的茶叶生产进行了考察学习,收获颇多。
成绩有目共睹
湄潭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山川秀美,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称。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达60万亩,涉及8.8万农户35.1万余人。茶叶总产量5.3万吨,茶业综合收入88.5亿元。全县有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加工大户528家,其中注册企业385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5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17家。年加工能力7万吨以上,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及茶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茶花面膜等13类综合开发产品。
凤冈的茶产业发展成绩也是有目共睹。截至2017年末,全县茶园总面积50万亩(其中有机茶园面积5.18万亩,无公害茶园44.3万亩)。投产茶园40万亩,总产量达到4.5万吨,产值35亿元,综合产值60亿元。2016年4月,浙江省农业厅、贵州省农委、西湖区政府、遵义市政府等共同举办了“东有龙井·西有凤冈”品牌合作论坛。凤冈锌硒茶与西湖龙井茶的联姻,开辟了中国茶产业跨区域发展的新思路,推动了凤冈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自2016年以来,凤冈紧紧围绕“禅茶瑜伽·养生凤冈”名片做文章,成立了凤冈县瑜伽协会,精心打造了翠湖湿地公园禅茶瑜伽主题茶艺馆、君德大酒店禅茶瑜伽旗舰店及主题客房,定期邀请瑜伽界和茶界专家开展交流活动,深入挖掘、拓展“瑜伽”文化和“茶”文化内涵,促进了瑜伽的健身文化、养生文化和人本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推动了凤冈茶文化与瑜伽文化的深度融合,被中国瑜伽行业联盟授牌“中国瑜伽行业联盟论坛唯一永久举办地”。
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近十年来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取得如此可喜的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省领导对茶产业发展十分重视。2017年,贵州省出台“贵州省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茶产业行动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产品布局、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贵茶之贵在其形,贵茶之贵在其色,贵茶之贵在其香,贵茶之贵在其味,贵茶之贵在其名。”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用“5个贵”向世界推介贵州茶。并已建立2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对茶产业各环节的投入都落到实处。二是出台的各项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措施都落到了实处。三是茶旅一体化发展已有坚实的基础,农村交通、环境整治及房屋建设中均与旅游发展紧密结合,立足茶园又跳出茶园做文章,茶旅融合已初具规模。四是全省统一提出都匀毛尖、绿宝石、湄潭翠芽、遵义红“三绿一红”发展规划,重视品牌打造,引领贵州茶产业提速升级,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集各方资源合力打造贵州茶产业,推动贵茶岀山。总之,贵州近十余年茶产业发展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加强交流 共同进步
云贵两省均属云贵高原,山水相连,两省有天、地、人、产业等多方面的共同资源和共同取向,烟和茶均是两省农业的重要产业。茶产业发展中,两省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困难,必须团结携手、应对挑战,共同打造云贵高原特色茶产业。两省应加强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实现共同发展。
当前我们一是要共同面对茶产业产能过剩的现实,思考和合理安排茶产业发展。应该控制种植面积,通过拓展市场、扩大消费群体、提高人均消费量、延长产业链在“去产能”上做文章,加强合作,共同促进流通、促进消费,确保产业健康发展。二是要研究农村产业单一可能引发的一些问题,以增强抗风险能力。三是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刻不容缓。要探索改变加工企业小、散、弱的状况,强化横向发展,纵向深化及功能延伸。四是两地要合力打造利益联盟,突出云贵生态环境优势,共同打好“生态”“绿色”“有机”“健康”牌。要坚持同产业差异化发展,加强两省交流、实现合作共赢。五是两省在发展茶旅过程中要探索省际合作,两省的茶园、茶山有共同点,也有不一样的景观,要以茶山、茶园为基础,跳出茶山、茶园做文章。让茶区变景区、茶园茶山变公园,促进茶旅、景区旅游一体化,大力推进茶旅一体化发展,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探索出一条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贵州的茶产业发展有许多值得云南学习借鉴的经验,建议云南可组织茶产区领导、茶叶加工企业、茶区旅游负责人到贵州考察学习,促进共同发展!
(作者系云南省原副省长、政协副主席、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高级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