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开卷就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但是,到底哪里才算是南方呢?直到今天,老百姓心中还是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过了淮河就是南方,有人认为过了长江才是南方,还有人认为过了五岭才算是南方,而广东地区则普遍认为广东以北都是北方。现代人尚且如此,唐代人会不会也一样呢?
我们不妨在二十四史中的《新唐书》和《旧唐书》中找找,看看唐朝人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唐朝末年人卢肇,在他的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中,有一段关于后来出任宰相崔圆的记载,说崔圆年少时贫贱潦倒,家住“江淮之间”,他的表丈人李彦允为刑部尚书,崔圆于是“自南方至京”,求他谋个小职务做做。由此看来,江淮之间就已经算是南方了。
我们接着翻看唐朝人的文字吧。唐人胡璩的《谭宾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检校官(没什么具体职务的散官)陈少游,被授予管桂观察使,也就是现今广西桂林、柳州、梧州、玉林一带的地方军政长官后,不想就任,于是找到机会对皇帝的服侍太监董秀进行贿赂。陈少游问董秀家中每日花费多少,董秀说每月要一千多贯。陈少游说,这么多钱光靠您的工资肯定不够,还是由我来为您分忧吧。每年给您五万贯,其中的一大半,我现今就有,全部给您,剩下的等我到任桂州后,再给您续送过来,以免您为了家庭用度花费这等小事劳心费神。董秀一听喜出望外,陈少游随即画风一转,潸然泪下:“南方毒痒深僻,但恐不得生还,再睹颜色。”意思就是,南方瘴疠之地环境恶劣,我能不能活着回来事小,您因此断了财路就太可惜了!董秀急忙安慰他:“中丞(掌监察之事,相当于省部级的干部)你才学出众,确实不适合到南方就任,不如再等等看,运气也许会好过来呢!”与此同时,陈少游又贿赂了宰相元载的儿子元仲武。这样,通过董秀和元仲武两人内外引荐,数日之后,陈少游就官拜宣歙观察使,后来又接连出任浙东观察使和淮南节度使。十余年间,执掌三大藩镇。
在陈少游所任职的地方中,宣(宣城)歙(歙州)大致相当于今天安徽的江南地区,浙东大致相当于今天钱塘江以东的浙江地区,淮南大致就是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区域。在唐朝,这些地方都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是支撑朝廷的主要税源地。按照《谭宾录》的记载,显然都不是“毒痒深僻”的南方。
然而,在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中,记载广西苍梧人王妙想修炼成仙的故事时,提到江淮之间的扬州,用语却是“南方之国曰扬州”。在这里,扬州这个位于宣歙和浙东以北的地方又是南方了。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唐朝人关于何为“南方”,其实是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界定的。
解铃尚需系铃人。陆羽既然在《茶经》一开篇就提出了“南方”,我们不妨翻开《茶经》看看,他是怎么划分南北的。
在《八之出》篇,陆羽共列举了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8个唐朝产茶的道,并对每道之中各个州县的茶叶品第进行了评定。顺便插一句,唐朝的“道”是监察区而非行政区,设有监察性的官吏采访使(后改为观察使),通过不定期的巡视来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县是州所管辖的下一级行政区。
既然茶为“南方之嘉木也”,这些产茶地毫无疑问也就都是南方之地了。因此,我们只要将这些产茶道最北端的州县连成一条线,就可以找到陆羽《茶经》里关于中国大地的南北分界线了。由于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4个道的全境基本上都在长江以南,特别是岭南已经到了五岭以南,都远远在其他4个道的南面,所以,在具体划线时,可以忽略它们,只考察山南、淮南、浙西、剑南4个道即可。
在《茶经》所列山南道的产茶地中,最靠北的是襄州(今湖北襄阳一带)、金州(今陕西安康一带)、褒城(今陕西汉中勉县褒城镇)、金牛(今四川广元);淮南道最靠北的产茶地,分别是光州(今河南潢川、光山县一带)、义阳郡(今河南信阳市及其边围)、寿州(今安徽寿县一带);浙西道是润州江宁县(今南京市江宁区);剑南道分别是九陇县(今彭州市)、龙安县(今四川安县)、昌明(今四川江油市附近)、汉州(今四川广汉、德阳一带)、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邛州(今四川邛峡、大邑一带)、雅州(今四川雅安一带)等。
把以上各个县市,按地图上的位置自左向右依次连线,得到的就是横断山——秦岭——淮河一线。而秦岭——淮河一线,直到110年前的1908年,才由张相文首次正式提出,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这一发现在2009年还被评为30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第一名。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茶经》中就隐藏着这条分界线,陆羽早在唐代就清晰地指出了这条南北分界线的存在。它不仅将南方亚热带季风地区和北方温带季风地区分割开来,还清晰地将南方亚热带季风地区和青藏高原山地气候地区分割开来。
这么看来,《茶经》当是最早明确记载了中国南北分界的典籍,陆羽也当之无愧成为划定南北分界线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