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18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开始


    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日前发布通知,决定2018年继续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两部委明确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条件及建设任务、申请创建数量、程序和中央财政支持政策等方面内容。根据通知,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应达到七方面条件,即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明显、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建设水平区域领先、绿色发展成效突出、带动农民作用显著、政策支持措施有力以及组织管理健全完善。

    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2017年4月,两部委启动了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申请创建和遴选评审工作。今年,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下,两部委决定继续开展现代产业园创建工作,力求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融合、辐射带动有力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乡村发展新动力、农民增收新机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正在发力,不断构建更加完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以及与农民利益联结更加紧密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体系,借此打造为农服务的综合平台,力求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现代产业园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这与供销合作社正在开展的工作有很多相似点。而示范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模式,可为供销合作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一些启发,让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服务中方向更明确,让供销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

创建条件

    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明显

    主导产业为本县(市、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本省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度高、上下游连接紧密,产业间关联度强,原则上数量为1—2个,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的比重达50%以上。主导产业符合“生产+加工+科技”的发展要求,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的格局已经形成,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已制定产业园专项规划,并经所在地县级或以上政府批准同意,明确了产业园发展布局和区域范围。产业园种养、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一二三产业板块已经形成,且相对集中、联系紧密。产业园专项规划与村镇建设、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相衔接,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生态宜居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形成园村一体、产村融合的格局。

    建设水平区域领先

    产业园生产设施条件良好,高标准农田占比较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于本省平均水平,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高。现代要素集聚能力强,技术集成应用水平较高,职业农民和专业人才队伍初步建立,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健全。生产经营体系完善,规模经营显著,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园区建设主导力量。

    绿色发展成效突出

    种养结合紧密,农业生产清洁,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一控两减三基本”全面推行并取得实效。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质量可追溯,产品优质安全,绿色食品认证比重较高。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带动农民作用显著

    产业园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推动发展合作制、股份制、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有保障。在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对接市场、抵御风险、拓展增收空间等方面,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园区农民可支配收入原则上应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30%。

    政策支持措施有力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统筹整合财政专项、基本建设投资等资金用于产业园建设,并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的政策措施,政策含金量高,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水、电、路、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

    组织管理健全完善

    产业园运行管理机制有活力,方式有创新,有适应发展要求的管理机制和开发运行机制。政府引导有力,多企业、多主体建设产业园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形成了产业园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建设任务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建设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

    依托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一批规模化原料生产大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大集群和大品牌,将产业园打造为品牌突出、业态合理、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贫困地区要突出搞好产业扶贫,将产业园建设成为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重要平台。

    促进生产要素集聚

    建设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

    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配套组装和推广应用现有先进技术和装备,探索科技成果熟化应用有效机制,将产业园打造成为技术先进、金融支持有力、设施装备配套的现代技术和装备加速应用的集成区。

    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

    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区

    构建种养有机结合,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和演化升级,将产业园打造成为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的融合发展区。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

    鼓励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入园创业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搭建一批创业见习、创客服务平台,降低创业风险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将产业园打造成为新型经营主体“双创”的孵化区。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种养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品牌培育,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建立健全质量兴农的体制机制,将产业园打造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申请创建数量和中央财政支持政策

    申请创建数量

    2018年,根据各省(区、市)201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确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申请数量。总产值6000亿元及以上、6000亿元以下的省(区、市),分别按2个和1个控制数申请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超报不予受理。计划单列市名额计入省指标,由所在省统筹安排申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和广东省农垦总局可单独申请创建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申请创建程序

    按照由产业园所在地人民政府申请,省级农业和财政厅(委、局)核报省级政府同意后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的程序,开展申请创建工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和广东省农垦总局直接上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按照高标准、少而精、宁缺毋滥的要求,组织竞争性选拔。符合创建条件的,经公示后可批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经一定时间建设达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标准的,可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中央财政支持政策

    根据产业园相关因素,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认定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给予适当支持。为体现激励约束、强化地方责任,奖补资金分期安排。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将建立“能进能退、动态管理”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考核管理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给予奖补资金,并按规定撤销创建资格;对绩效考核成绩突出的加大奖补力度。

案例借鉴

    什么样的现代农业园可以申请成功?2017年,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总共11家,涉及10个省份,多个产业。这些农业产业园特色鲜明、方向精准,可以为今年现代农业园建设提供借鉴。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

    该区计划从2017年起,沿成乐高速公路、省道103线和省道106线规划建设8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改传统的水稻—油菜种植模式为“稻菜轮作”“稻蔺轮作”种植模式。计划2017年播种粮食100.78万亩、种植蔬菜45万亩、种植蔺草3.5万亩,水果面积稳定在29.5万亩。同时,园区内农田基础设施按照“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旱涝保收”标准规划建设。此外,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在园区建设中,不断强化技术服务和创新,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浙江省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区域优势明显,地处长三角区域中心,慈溪市北部沿海,毗邻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规划的杭州湾跨海铁路,沈海高速和即将开工的杭甬复线高速穿区而过,交通便捷。

    产业园主导产业清晰,已基本形成优质粮食(4万亩)和精品蔬果(9.1万亩)两大主导产业,绿色生态循环等配套产业(畜牧养殖业)和粮食蔬果加工产业健全,出口蔬菜等全产业链基本形成,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主体实力强大,目前已拥有正大集团、西部牧业、海通食品集团等国内外龙头企业25家。

    黑龙江省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

    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稻米等农作物高度智能化生产。通过将病虫害、田间水位、水质等传感器及摄像头安置于田间地头组成的监控网络,实现全方位、多维度采集园内稻田的各类信息和实时视频图像,实现对稻田“四情”,即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的实时监控。该园区还能实现对稻米收获、运输等信息的汇集、传输、分析、决策等功能。在五常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农业生产实现了自动化监测、精准化作业、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信息化服务。

    黑龙江省庆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庆安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县域三山环绕,七河开源,属寒地黑土核心区,水稻种植有着百年历史。庆安县经国家认证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面积2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7.5%。国家认证的绿色产品已达67个、有机产品9个,被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评为“中国绿色名县”。

    庆安因稻而名、因稻而兴。庆安在创建园区中,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实现了优质大米、米糠制油、碎米酿酒、稻壳发电等全产业链开发利用。2016年,该县水稻种植加工产值29.1亿元,占产业园总产值的72.2%;二、三产业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的79.9%。庆安大米线上线下销售网络遍布全国。除此,庆安在科技支撑、推介创优品牌、绿色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都走在全省创建园区先进之列。

    江苏省泗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产业园成立于2010年5月,规划面积为12.8万亩,涉及7.8万人。2010年12月被批准为省级苏台农业合作创业园区,2011年6月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16年,实现总产值27亿元,人均GDP3.4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8万元。

    目前,入驻企业已达49个,入园项目协议投资额达16.4亿元。其中,工厂化食用菌企业9家、设施蔬菜基地11家、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休闲观光等企业10家,引进了夏之光莴笋、玉菇甜瓜等优质新品种120余个,年可生产食用菌80万吨,各种蔬菜瓜果10万吨。园区自创建以来,积极打造工厂化食用菌和设施园艺基地,产业特色明显。园区有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级龙头企业5家。

    浙江省诸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产业园总面积33.75万亩,其中产业面积10万亩。诸暨市依托农业“两区”建设,加强招商引资,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等措施,全面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同时,通过农业水环境治理,增加设施农业投入以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呈现出稳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珍珠、香榧、果蔬、茶叶、绍兴鸭、红高粱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并形成集聚集群、产业化发展经营格局,龙头带动明显。

    山东省金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金乡县是全国著名的“大蒜之乡”,是全国甚至世界公认的大蒜种植、贮藏、加工、贸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金乡大蒜” 被原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山东省首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202.58亿元。产业园区位交通条件优越,总面积1.8万亩。

    产业园立足大蒜主导产业,以树立全国大蒜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新标杆为目标,以推进基地支撑、产业融合、链条延伸、产品升级为方向,突出生产、加工、物流、科研、文化、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规划布局“一心、双轴、四区”,构建包括绿色优质大蒜种植业、大蒜特色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农业休闲旅游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产业为一体的大蒜产业族群。

    江西省信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该现代农业示范园种植面积1500亩,以“低碳生态、科技创新、发展精品”为建设目标,综合运用自动化温控、水肥一体化浇灌系统,水帘降温、排风系统以及智能化气候采集系统等。同时,专门高薪聘请了蔬菜种植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培育种植无刺水果黄瓜、樱桃西红柿、羊角蜜、金童玉女黄瓜、红心火龙果、小白草莓、西兰花、美国长椒、哈密瓜等果蔬,其中部分果蔬为全市乃至全省首次试种成功,品质优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村集体与村民收入大幅提升。

    此外,该农业产业园着力打造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农产品电商平台三大平台,严格把控生产、质量、销售三大环节,规划建设了智慧农业展示中心、蔬菜储藏配送中心、蔬菜销售中心三大中心,注册了“曾屋小农”果蔬商标,拓宽销售渠道,提升科技含量和种植水平。新购冷链车2辆,采取“订单式”“直销式”销售模式,通过手机APP平台和实体店,果蔬直达消费者生活小区,着力做大、做优、做强果蔬品牌。

    湖北省潜江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围绕虾—稻产业,产业园将构建科技创新与综合商务区,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发展区以及绿色高效虾稻共作标准化种养基地的总体布局。

    潜江建成了以果蔬生产销售为主,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科普示范基地,启动建设了国内首个以小龙虾为主体的生态龙虾城;从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上发力。例如,推动相关企业进行废弃虾壳循环利用,建成甲壳素深加工产业集群,打造“甲壳素之都”;实现农业产业全链条增值,着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小龙虾及优质淡水产品产业等主导产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横县是“中国茉莉之乡”,茉莉花、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8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茉莉花和茉莉花茶生产加工基地。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权威发布:“横县茉莉花(茶)”区域品牌价值为180.53亿元,是广西最具价值的农产品品牌,并成功入选中国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榜。产业园是在2014年启动创建的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基础上开展创建,2016年产业园内主导产业年产值达31.9亿元,占产业园总产值的9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62元,高于当地的34.88%以上。

    贵州省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水城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水城县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基础上创建的,主导产业为猕猴桃和茶叶。产业园覆盖水城县5个乡镇23个行政村,涉及农户15.16万人,涵盖3个园区、11个市场、5个研发中心,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功能齐全,布局统筹合理,是水城县现代农业核心区域。2013年以来连续4年蝉联贵州省农业园区综合绩效考评第一名,被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具有良好的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条件。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