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5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重拾“背包”精神

□ 山西长子农商银行 任哲峰

    常常听老一辈农信人讲述上山下乡的事。过去,农信人时常背着一个挎包走村入户,包里装着存单、借条、算盘等工作所需物件,走到哪儿存款就揽到哪儿,走到哪儿贷款就放到哪儿——这也是他们所说的“背包”精神。因为经常走村入户,他们对每一户的人口、收入来源等情况一清二楚,和村民们就像一家人。老农信人常教导我们,要重拾“背包”精神,我却觉得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那种原始的工作方式效率太低。直到有一天,偶然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那天,快要下班时,我发现柜台上遗落了一张存单,是一位大妈办理完转存业务后忘记拿走的。通过翻看开户凭条,我知道了大妈所在的村子。想到她找不到存单会十分着急,我决定将存单送给她。于是,一下班,我就骑着自行车出发了。

    大妈的家并不难找,然而眼前出现的一幕却让我心疼。瘦弱的大妈正将一袋六七十斤的稻谷颤巍巍地往家里搬,每走一步似乎都有跌倒的风险。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这多像我的母亲啊!辛苦操劳了一辈子,到了晚年,还想着为家里付出。我赶紧上前,为大妈搬起了沉甸甸的稻谷。搬完后,我气喘吁吁地将存单递到她的手上。“太好了,要是落到别人手里那就危险了!”望着失而复得的存单,大妈高兴极了。“太感谢你了,不仅给我送存单,还给我干农活,累坏了吧?”“没事,农信社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银行,我给自己人做点事又算啥呢?您儿子不在家,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们。”大妈笑着说:“哈哈,我和你们农信社可是老交情啦!”于是,向我讲起了她与农信社的故事。

    原来,大妈从六十年代起,就在农信社存钱。过去,老一辈农信人经常下乡揽储,空闲时,与乡亲们谈天说地,互拉家常;农忙时,与乡亲们一起劳作,同吃同住。那时,农信人常在大妈家里吃饭、过夜,大妈觉得他们是自家人,存款和贷款也只找农信社。后来,村子里越来越难见到农信人的身影。大妈说,虽然柜台上的工作人员年轻热情,服务好、素质高,但总让人感觉少了点儿什么。慢慢地,她觉得农信社变得陌生了。去年,另一家银行下乡搞宣传活动,还送精美礼品,她将不少存款转移到了那家银行。“今天我知道了,农信社还把我们当成自己人,还是我们自家的银行,我要把所有的存款转回来,还要招呼左邻右舍去存钱。”临走时,大妈握着我的手,嘱咐我要常到村里来。

    走在乡路上,我不禁重新思考起“背包”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近年来,农信社致力于打造现代化银行以提升企业形象,在标杆网点建设和电子银行的营销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农信社形象大幅提升的过程中,农信人下乡的次数却少了,与群众的距离也逐渐疏远。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大银行纷纷将触角延伸向农村,农信社凭借什么取胜呢?相对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点多面广,人熟地熟。事实证明,只有将根深扎“三农”沃土,农信社才能茁壮成长;如果一味地想着“洗脚进城”,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

    因此,新一代农信人要重拾“背包”精神,真心诚意地走近群众。我们与群众的联系越紧密,服务“三农”主力军的地位就越巩固,我们的事业也会更辉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