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5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问山访茶:走进安化,带你认识不一样的黑茶(下)


亲临黑茶生产第一线——千两茶震撼踩制现场。

    从江南镇老茶栈旧址到黑茶博物馆、从名师授课到亲手体验制作、从毛茶车间到评审课堂、从解读过去历史碑文到见证现代茶企蓬勃发展,我们用了4天时间,走近“万里茶路”的重要起点——湖南安化,深入学习安化黑茶。

亲临生产第一线

体验千两茶震撼踩制

    在白沙溪,一般一芽两叶做天尖、一芽三叶做贡尖、三四叶及带梗的则做砖类和花卷茶。

    走进黑毛茶仓库,瞬间被浓郁的茶香吸引,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在压制之前,有些初制好的黑毛茶还需要经过剔茶梗等工序。黑毛茶并非想象中那般粗老劣质,比如千两茶的原料就需要无梗无杂。

    花卷茶,是千两茶的别称。千两茶采用全手工制作,有茶友说,千两茶最能体现人的精神气魄。茶工一边制作,一边喊号子,场面极其震撼。在白沙溪颇具历史感的老厂房内,我们对千两茶的制作进行了现场直播,与各地茶友分享。

    白沙溪在1952年引进千两茶加工工艺;1983年再次恢复加工工艺;1997年,为保护技艺的传承,为千两茶申请了外观专利并再次进行生产。

    安化千两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肖益平是恢复千两茶时的技术骨干。肖老师说,千两茶是安化黑茶的灵魂。

    千两茶,集黑茶生产工艺之大成,被近代人誉为“世界茶王”,形如树干,净重千两。一支千两茶需由五六个壮汉,步调一致进行踩制。以蓼叶裹胎,再用竹篾捆压箍紧,使其呈圆柱形状。通过不断地揉捻,茶汁和内质不断溢出,增加了茶叶的黏结度和糯性,达到紧结成型的目的,最后在特设的凉棚竖放晾置1个月,即为成品茶。

非遗大师亲授审评课

教授如何品鉴好茶

    问山访茶,不仅能品鉴到珍藏版茶品,还能学到品鉴技巧,而这些技巧往往需要有几十年经验的大师来传授。

    此次我们有幸让肖益平老师亲自指点审评黑毛茶。肖老师17岁就到了厂里,至今已经37年了。他非常热爱这份工作。他说,安化的茶叶很神奇,不同的工艺会出现不同的口味,品尝中常有惊喜。

    除了品鉴黑毛茶,茶友们还尝到了1960年的天尖压制的千两茶、1970年的黑砖茶、1980年的黑砖茶、以及1993年的千两茶等年份老黑茶。

    肖老师一边骄傲地向茶友们展示研发的部分产品,一边介绍,白沙溪现在已经开始根据全国各地的不同口味做定制产品了。他认为,这是趋势,也是挑战,而且他胸有成竹。

    肖老师指出,原料是基础,工艺是保证,陈化是升华,这是黑茶行业内公认的信条。

营销大师授课

黑茶标志性品牌如何养成

    王双如,江湖人称“白沙溪三驾马车”之一,是为茶而生的营销人。10几年来,他带领白沙溪搏击市场,走出了广阔的天地。

    据了解,白沙溪从1939年建厂至今,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1939年至1949年,属创始阶段;1950年至1992年,属国有计划经济时代;1993年至1999年,属艰难维持阶段;2000年至2006年,属探索前行阶段,2007年至今,属传奇崛起阶段。

    白沙溪如今的飞速发展,是一代一代白沙溪人不断奋斗的结果。王双如告诉我们,他的父母就是白沙溪茶厂的职工,他是伴着茶香长大的。那个时候,能进入白沙溪工作非常令人羡慕,厂里的工资要高出周边好多倍。自己工作多年后,发现对白沙溪不仅是热爱,还有一份责任。

    其实无论是总经理刘新安,还是千两茶大师肖益平,还是白沙溪千千万万的职工,他们对于白沙溪的感情,是从小就有的,很多人的父母辈就是白沙溪的职工,他们伴随中压茶号子成长,很多白沙溪人都称自己为“黑茶二代”。

    白沙溪人一直坚守安化黑茶传统工艺,深知技艺传承之路不易,老一辈的技艺绝对不能丢弃。白沙溪黑茶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白沙溪人的守护中不断发展。

不仅吃得赞

还能亲手做

    都说出好茶的地方都有美食。问山访茶,我们不仅找到了好茶,还寻觅到了最有当地特色的美食。在安化,我们就邂逅了资江鱼、高马鸡、野生菇、安化腊肉、白辣椒、老黄瓜皮……

    高马二溪茶山上又冷又饿,茶农拿出自家的米酒佳酿,一杯下肚,身上就暖和了。有时幸福很简单。

    在白沙溪钧泽源,我们辨识完云台大叶种后,与茶农一起,制作了最有安化风味的米擂茶。自己动手,才能尝到食物最本真的味道。

    想起一句话:美味的前世是如画的风景。

    问山访茶,我们触摸了黑茶在这片土地上走过的足迹,寻找到了可歌可泣的一代代安化人的故事。正是一代代顽强又聪慧勤劳的安化人,使得这片土地持续焕发出别样的精彩。我们的访茶之旅也许并不完美,但我们热爱路途上遇到的风景和朋友。感谢给予帮助的茶企、茶人以及更多的当地人。

(问山茶友会)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