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5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再融:深挖绿色再生资源产业价值


博览会现场。

    “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是从城市废弃物中开发人类所需的各类矿产资源。它包括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

    5月3日,由国家发改委、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七部委指导,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城市矿产”博览会暨2018中国国际固废及再生资源回收大会在上海开幕,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近2.6万名展商、观众及会议代表参与。中再融作为专注于再生资源产业绿色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亮相博览会,深入一线,发起再生环保企业融资需求大调查,找准脉搏,解决再生环保企业融资痛点。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城市矿产”博览会与亚洲最大环保展第18届中国环博会联合展出,覆盖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全产业链,参展企业1800家,更汇聚了行业产、学、研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行业热点话题。

    践行循环经济

    再生资源金矿浮出水面

    再生资源产业作为绿色循环经济的践行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突出,成为安置就业的“中国第一大产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类回收企业13万多家,从业人员1800万人,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需求巨大和资源最紧缺的区域,逐渐形成从回收、拆解、拣选分类、加工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在中再融的调研活动中,有业内人士指出,再生资源产业价值巨大,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钢约0.8吨,节约铁矿石2吨—3吨,节约焦炭1吨,并减少废气、废水、废渣排放;1吨废线路板可提取400克黄金,堪称潜藏的金矿;过去需要花大钱焚烧、填埋的废塑料,如今卖到每吨1000美元;与消费同步增长的“城市矿产”成为最容易被忽略的金矿。

    本届矿博会上,来自15个国家与地区的500家城市矿产优质展商集体亮相,涉及固废、危险固废、垃圾无害化处理、废塑料回收、废金属回收领域等领域,国内外再生资源新技术、产品以及环境解决方案纷纷展出。此外,行业相关17场高峰论坛及研讨会同期召开,再生资源产业金矿浮出水面。

    变废为宝

    需要大量的精力与资本

    据了解,本届矿博会上,再生资源企业关注最多的是“环评”“税收”“融资”。在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启示下,再生资源从粗放式回收转向围绕环境保护下的资源最大化利用,不少资源再生企业也有自己的苦恼——制造“黄金”所需费用可能是“白金”的价格,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本。

    不仅如此,由于城市功能的疏解,大城市一些再生能源企业需要转移到其他地区,导致成本进一步增加。专家指出,这些再生资源企业的迁出或将成为迁入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目前,位于再生资源产业链前端的回收体系还较为传统,回收效率较为低下,而产业链末端的加工利用体系一旦大规模运转,前端回收体系将难以支撑。

    “回收新模式的应用将是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必由之路。这也正是中再融切中再生资源企业融资的市场机会。”中再融合伙人&副总裁侯君表示,随着近几年“互联网+园区”“互联网+供应链管理”等各种新型创新模式的诞生,企业活力增强,资本助力恰逢其时。

    出击绿色金融

    释放再生资源产业价值

    中再融成立于2016年3月,由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旗下全资控股公司——中再环资(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战略持股,依托行业资源为再生资源企业提供金融信息服务。两年来,在实地走访过程中摸准企业融资难点,基于中再生协会推荐,中再融逐步与甘肃振辉集团、北京易霖、杭州富杰等企业建立合作,并探索出一条适合再生资源垂直领域的金融信息服务之路。

    4月中旬,中再融与河北瀛源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正式牵手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通过“协会推荐+产业园+再生企业+大数据+绿色金融服务中心”模式,为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入驻企业提供金融信息服务。据了解,园区一期已入驻企业400余家,年销售收入达百亿元,规划占地2万亩,重点发展橡塑回收加工、精深再制造、废旧机械电子拆解精深加工、报废汽车拆解再制造、物流运输与仓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六大产业。

    未来,中再融将围绕绿色金融服务中心,构建大数据、智能资产、网贷平台三位一体的品牌矩阵,将金融科技更好地运用于再生资源垂直领域,不断扩充业务线,筑高护城河,树立行业壁垒,深入服务再生资源中小企业。

(辛 宣)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