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都县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和黔南州唯一一个深度贫困县,脱贫工作任务艰巨。依托“党支部+电子商务+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引领产业发展,通过“党支部+‘网红’+电子商务+直播”挖掘“网红经济”,党支部与电商建设同频共振,成为三都县社精准扶贫的主要抓手。
“三都大蒜,健康相伴,欢迎网友,下单点赞!”“金蛋蛋银蛋蛋赛不过三都的土蛋蛋!”回想4月14日和4月22日两场直播试水,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供销合作社副主任、三都县商务局副局长曲世闻笑侃自己是三都县供销合作社“培育”的第一批“网红”之一。
为了激发贫困户在大市场中找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三都县供销合作社借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东风,解放思想,整合资源,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探索“电商+产业+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实现党支部与电商建设协同发展、同频共振。
“我们大胆尝试党建与直播等相结合,是因为考虑到电商是一种新业态,党员的思想同样与时俱进,供销合作社将这两块有效结合,不仅能提升供销合作社自身的精气神儿,还能激发干部队伍在脱贫攻坚中的士气。在脱贫攻坚这场我们输不起的战役中,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我们要不断探索农村电商发展之路,深入贯彻落实‘智志双扶’精准扶贫等系列重大举措。党支部与电商相结合,成为我们快速提升深度贫困地区农特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帮助村民增收的一种全新尝试,也让我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曲世闻说。
党支部与电商建设同频共振
对于三都这个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和黔南州唯一一个深度贫困县来说,电子商务开启了新的发展可能。曲世闻介绍:“三都县物产丰富,山清水秀,然而由于发展滞后,地理环境恶劣,几乎长期与大城市隔绝,对外贸易少之又少,虽然本地农特产品丰富,却长期找不到很好的销路,本地农户互联网意识也非常淡化。因此,如何发展好农村电商,让水族人搭上电商列车,对三都未来的发展,特别是‘智志双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来说显得尤为关键。”
于是,综合改革以来,三都县社抢抓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机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体系的完整信息网络。
三都县社党支部在与电商结合中,主要做了3件事:一是搭建集聚管理运营、仓储物流等五大功能的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二是组建一支由机关干部、大学生村官、电商达人、农经技术骨干组成的专门人才队伍,结合椪柑、水晶葡萄、香猪等特色产业,指导、支持、帮助乡镇电商产业发展。三是建设县级电子商务公共运营服务中心及村(社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为村(居)民提供网络代购代销和物流配送服务。
目前,三都县社已建设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运营服务中心、85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行政村站点覆盖率达58%,服务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万多人(次)。其中,146个贫困村中已建46个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34.9%;68个深度贫困村中已建23个电商服务站,覆盖率为33.8%,今年底将实现91个行政村和146个贫困村的电商服务站全覆盖,进一步筑牢了基层供销电商站点工作。
在搭建网络的同时,三都县供销合作社借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实了3支队伍。首先配强干事创业队伍。由乡镇(街道)党委主要领导担任电商发展一把手,分管领导具体抓,在深度贫困村配备电商发展专职副书记,并将电商知识纳入党员培训内容,采取专题培训、专家讲座、沙龙、夜校等形式,组织开展电商培训。二是建好服务队伍。重点从机关事业单位中遴选熟悉电子商务、农业的人员,组建电子商务指导服务团队,依托村(社区)的党员活动日,推进电商咨询和服务进组入户,协调解决电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三是建好人才队伍,实施“水乡电商人才培养计划”。县里每年评选表彰20名党员“电商达人”,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挖掘大山里的“网红经济”
4月14日,三都县社党支部直播小分队的直播活动在中和镇拉海村正式拉开大幕。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水族农民采收蒜苗的身影。活动上线短短一小时,粉丝量突破4万余人次,吸引湖南、贵阳、黔南等地的3家采购商下单,成交量达11122斤。拉海村贫困户韦小燕家今年种了2亩多大蒜,经过精心管理,蒜苗长势良好,眼看就要到了耕田插秧的时节,韦小燕和村里的大多数贫困户一样,刚开始有些心急如焚,怕大蒜卖不出去,不过随着供销合作社的闪电直播,韦小燕打开了心结:“政府免费发蒜给我们种,今天又来收了2000斤蒜苗,我真的太高兴了! ”
4月22日,伴随着“金蛋蛋银蛋蛋赛不过三都的土蛋蛋”的直播口号,三都县社党支部网络直播小分队走进大河镇营寨村,拉开了第二次网络直播的序幕。本次直播的农产品是三都本地的土豆。和第一次相比,这次直播粉丝量由原来的4万人次增长到4.2万人次,土豆当日下单量突破10112斤。
为三都县域农产品上行“抛头露面”,曲世闻没有半点犹豫,“我们相继推出了‘电商+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在淘宝网等开设‘灵绣三都’‘中国水族特产精品店’等店铺,免费为当地合格农产品进行溯源、包装、美工、上网。比如4月24日,三都“妮的”酸酱萝卜上线淘宝网仅4天时间,订单量就达到6700余单。”
近年来,三都县社培育了两种水乡特色电商扶贫模式。一种是去年着力培育的“党支部+电子商务+扶贫车间+贫困户”扶贫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孵化企业与农业专业合作社信息交换模式,把企业及合作社生产加工中的简单工艺流程下放到电商扶贫车间,帮助村内有劳动力的中老年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7年三都县社“双11”策划的都江椪柑网络预售突破20万斤,带动贫困人口在扶贫车间就业近百户。另一种是今年探索的“党支部+‘网红’+电子商务+直播”扶贫模式。目前已经开展的两期网络直播活动,均上线短短一小时,粉丝量就突破4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直播效果。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网络直播活动,进一步打响县域公共品牌‘灵绣三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助推绿色优质农产品销售,助力脱贫攻坚。”曲世闻介绍,三都县社党支部直播小分队两次直播活动,着重对本地农产品的采摘和品控进行了全程录像并为客商邮寄了一定的样品。这让许多外地客商通过网络直播进一步了解了三都,解决了其采购不便的难题,最大限度地为其降低采购成本,节约时间成本,进而打通制约农产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他补充道,现在还属于小试牛刀,下一步将继续挖掘大山里的“网红经济”,并逐步发展订单农业,争取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精彩,让更多三都县域农产品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