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茶课堂搬进茶山,茶文化就在脚下。《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与吾逸尚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行走的茶课堂”活动,继去年赴杭州过后,今年5月再次启航,来到了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福建。
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福建的品茶也颇有特色。此次“行走的茶课堂”带着自北方而来的13位茶友,在大师的带领下,通过一周的学习,深入领略了武夷岩茶、正山小种、福鼎白茶的魅力,同时见识到了是怎样的秀丽河山孕育出让人沉醉的茶香,让茶友们大呼过瘾。
岩骨花香 气味清和兼骨鲠
武夷山当地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说法,岩茶因此得名。清朝乾隆皇帝在评价全国各地贡茶时,题诗咏道“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形象地描述了岩韵的特色。
我们到的这几天正是武夷岩茶的加工制作时间,武夷山的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味道,那是雨露青草夹杂着茶香的味道。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王顺明老师的带领下,大家走进了岩茶的神秘世界。
说起王顺明老师,在全国茶界几乎是无人不知。在诸多制作岩茶的手艺人当中,他算是宗师级别的制茶师。他领衔起草了第一份武夷岩茶标准,沿用至今,用几十年日夜忙碌,不断磨练着自己的技艺,制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红袍。与大师亲密接触,学员们的热情瞬间高涨了起来。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岩茶,王老师系统地介绍了武夷岩茶的加工工艺,并带大家品尝了正宗的武夷岩茶。品一口岩茶,香气完全包含在汤水之中,入口之初香气含蓄,下咽片刻奇香上涌,萦绕喉间,久久不散。学员们纷纷感叹:“岩骨花香”果然名不虚传。
寻访武夷岩茶,三坑两涧是必去之地。一路上,大家欣赏了武夷岩茶特色茶园,游览了岩骨花香路,不仅将武夷风景收于眼底,更顺着前人的足迹,探寻了千年岩茶的流韵芬芳。
幽品正山小种 醉在茶里不知时
在此行出发之前,茶友们就特别提出,一定要去正山小种的发源地——桐木关探访。在中国茶叶史上,从来没有第二种茶,能如此深刻地左右着国内外各种红茶的发展与技术革新。
从武夷山到桐木关的路并不好走,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高涨的兴致。清晨的阳光里,茶山初醒,茶叶舒张,此时的桐木关很繁忙,茶农们忙着采摘大自然的馈赠。
此次我们把学习基地放在朱氏茶业。朱氏茶业作为桐木关少有的“制茶世家”,祖孙三代制茶,传承至今。在这里,学员们看到了传说中的“青楼”。传统正山小种的晾晒、萎凋、揉捻、熏焙都在青楼里完成。我们跟着朱氏第四代传承人朱河承一同体验了正山原料的高品质红茶的诞生过程。
小朱告诉我们,正山含有正统之意,正宗的正山小种是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有着非常浓烈的香味。因为熏制的原因,茶叶呈灰黑色,但茶汤为深琥珀色。在这里,学员们亲眼看到了熏焙工艺,将复揉后的茶坯抖散摊在竹筛上,放进“青楼”的底层吊架上,在室外灶膛烧松柴明火,让热气导入青楼底层,茶坯在干燥的过程中不断吸附松香,使小种红茶带有独特的松脂香味。我们体会到了流传百年的正山小种繁多的工艺里,凝聚的历代茶人的勤劳和智慧。
沁著白茶香 清新淡雅味
从默默无闻到火爆大江南北,白茶用了短短十年而已,白茶火了。但随着白茶的蹿红,市场也出现了一些乱象。此次“行走的茶课堂”专门来到了位于福鼎的裕荣香茶业公司,寻找白茶的真味。
白茶不炒不揉,汲取日光精华,身披白衣,似月光轻笼。这种最接近上古制作方法的茶,始于太姥娘娘为人治病而现世,慢慢流传开来。
而今,我们沿着白茶香,一路寻来,相伴的是满山的流云。裕荣香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蔡良绥,亲切地接待了我们。在裕荣香茶叶基地,茶园如一片绿色精灵,点缀在山间处处。青翠的叶子在风里飘摇,肥硕的嫩芽饱含期待。参观白茶制作工艺,我们发现,白茶的工艺一如白茶本身,单纯、简单。采摘、萎凋、干燥,给了白茶最自然的加工。亲身看到了白茶的生长环境与诞生过程之后,我们请来了福建农林大学茶学院副院长、茶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孙威江教授,给我们带来一堂精彩的福建茶叶课堂,让学员们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了一起。
7天很短,我们还没有体会够茶带给我们的惊喜;7天很长,茶课堂的学员们像认识了很久,难舍难分。大家纷纷表示,希望可以跟“行走的茶课堂”一起走下去,尝遍中国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