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5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善作善成 行稳致远
——江苏海安农商银行竞争力提升纪实
□ 本报记者 胡宏开 通讯员 童夫军 张许静

    资产8年增长6倍;在2017年陀螺评价体系中,收益可持续能力列农商行参评榜第一;江苏省联社等级管理考核中连续六年保持AAAAA级;2017年被中国银监会评为“全国标杆银行”……

    这是江苏海安农商银行在经济转型下逆势上扬,交出的骄人成绩单。

    近期,本报记者深入海安农商银行探寻其发展的奥秘。

    专注“主业”:

    与实体经济同兴共荣

    当问及海安农商银行何以保持经营稳健,竞争力持续提升时?海安农商银行董事长徐晓军回答道,“最大的智慧就是专注服务实体经济这个‘主业’,在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上从未出现偏差,且坚如磐石。”

    徐晓军表示,即便在资产荒期间,海安农商银行仍然“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主业”,提出“以量补差”的实体投放战略,以信贷投放“量”的增加弥补息“差”收窄的影响。截至2017年末,该行实体贷款投放占比93.81%,其中制造业贷款占比49.8%,制造业贷款余额列南通地区41家金融机构首位。

    战略定位引领发展航向。在具体实施上,海安农商银行以推行“阳光信贷”工程、“增户扩面”工程和“百企越冬”工程为抓手。

    “阳光信贷”工程,破解农民贷款难。该行在全县推行农户“阳光信贷”工程,一户一档、民主评议、一次核定、周转使用,通过分批开展“惠民通”阳光信贷客户授信和易贷通卡推广应用,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农户全覆盖。

    “增户扩面”工程,拓宽信贷覆盖面。该行以扩大信贷资金覆盖面和受益面为重点,对全辖客户进行梳理,采取差别化方式,组织开展走访营销,筛选目标客户,挖掘有效信贷需求,拓宽信贷服务面。

    “百企越冬”工程,助力企业渡难关。在“经济寒冬”中,海安农商银行在银企互信的基础上,不抽贷、不压贷,坚持“雪中送炭”,持续增加制造业的授信额度。2016年,海安农商银行实施“百企越冬”工程,计划实施以来,共为126户小微企业增加授信12.03亿元,用信增加10.36亿元,并郑重承诺:“有授信即可用信”。

    该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中,不仅“扶上马”,还“送一程”,为企业减负。

    海安农商银行行长江炜鑫告诉记者,该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中主动让利,以真诚付出赢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并在信贷中不搭售任何产品,客户在承担贷款利息之外,不需要支付其他任何费用,真正实现让客户明白消费、放心消费。

    2015年,海安农商银行作为江苏省首批预约转贷试点行,出台了《“预约转贷”贷款暂行管理办法》。转贷企业只需在其贷款到期前通过申请,海安农商银行对其企业资金占用情况进行检查确认后,在转贷额度内无需筹资还款,有效降低企业过桥高息筹资还款压力,制度实施以来,平均每年为客户节约过桥资金成本超3000万元。

    除了实施“预约转贷”外,海安农商银行还建立“预授信”制度,对同意续贷的企业客户提前办理相关手续,确保在贷款到期日前审批手续办理完备,审批完备后提前落实相关用信条件,确保在贷款归还后次日及时发放贷款,最快当天发放贷款,保证企业正常运营。

    在服务实体经济中除了提供优惠措施外,该行还着力提升办贷效率,推进小额信用贷款和自助放贷模式,提出两个80%的要求,即确保10万元以下贷款信用方式发放和50万元以下贷款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自助发放占比均达到80%。

    为了全方位对接和服务企业,海安农商银行实施党员“赋能助企”计划。该行400多名党员与800余家企业结成对子,平均每个党员对接1至2家企业。通过员工党员与企业结对,搭建信息沟通平台,让党员成为企业服务的“温度计”,增进银企关系粘度,并对客户经理服务质量和从业行为进行监督,形成银企“赋能”合力。

    守住底线:

    不良率控制在1.5%以内

    “底线思维,是风险防控的有效保证。”徐晓军认为,不管是风险预警,还是风险处置,必须要坚持底线思维。

    江炜鑫告诉记者,不管市场环境如何变化,海安农商银行一直保持稳健发展,这得益于董事会制定的五年规划和确立的高质量发展导向。

    正是因为坚持稳健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多年来,海安农商银行的不良率一直控制在1.5%以内。

    记者了解到,除了确立正确的发展观、业绩观和通过做小做散防控风险外,该行还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筑牢风控“篱笆墙”。

    合规文化为保障,实现发展行稳致远。该行强调“行稳方能致远”,全面实施合规体系建设三年规划,改造升级合规系统,搭载十大平台,构建“一图十库”,实现合规学习、流程管控、合规检查、员工行为网格化管理,并组织全员合规知识测试,做到员工参与率、成绩通过率均达100%。

    强化科学管控,突出环节监督强预警。前移防控关口,严格落实名单制和限额管理,引入DM内部信用评级机制,提升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梳理信贷系统逾期欠息客户和担保人名单,隔月纳入关注名单,落实关注名单解除分管领导审批制度,提高客户主动还款意识。

    破圈解链,以发展的思维破解风险。对受担保圈牵制,自身经营较好“能够救、值得救”的优质企业,该行实行差别扶持,牵头成立债权委员会,签订以信贷出险企业共进共退为核心的联合公约,采取利率优惠、分期偿付等措施提供支持,为企业缓解财务压力。同时,联合金融机构,启动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机制,以时间换空间,逐步破圈解链,为企业开展战略重组、市场化“债转股”、降低债务存量创造时间和空间。

    实施挂图作战,不良清降守底线。坚守不良贷款占比1.5%以内底线,从高管到员工实行全员清收,落实“挂图作战”要求,明确清收人员“责任图”、清收措施“方案图”、清收任务“进度图”,并突出结果导向,确保清收处置实际效果,按日公布清收成果战报,按月召开清收推进会,按户实施“明码标价”“摘牌认领”,并依据清收贡献给予专项奖励,解决不良资产清收“只罚不奖”“有价无市”的痼疾。

    考评和监督机制,筑牢风控最后一道防线。该行风险部门组织支行每月初上报风险贷款预测表,下月初根据当月实际发生不良贷款金额计算偏离度,并按月通报各支行不良贷款情况以及偏离度,对偏离度超过红线的支行,年终考核时进行相应扣分。同时,在全行范围内组织开展合规达标支行创建,引入第三方公司对申报支行进行检查、评定,引导支行由被动合规向主动合规转变。

    打造“家”文化,

    让员工成为“第一财富”

    “海安有一个比较好的传统,就是老百姓非常勤劳和朴实,家的氛围非常浓,海安农商银行也是一样,是个大家庭,视员工如亲人。”江炜鑫告诉记者,海安农商银行从班子领导到一线员工都非常和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该行自2012年以来,从未发生一起信访案件。江炜鑫介绍说,为了把员工打造成为海安农商银行“第一财富”,该行从人才培养、人文关怀等方面为员工铺就成长的黄金跑道、构筑快乐的温馨家园。

    在打通员工晋升通道上,该行大力推行选人用人公开竞聘制度,竞聘人公开述职,由现场随机产生的大众评委投票,按照票数多少选拔。大众评委覆盖高管、中层和一线员工代表,中层和一线员工全部当场抽签产生,高管与其他评委一样一人一票,竞聘全程纪委监督,现场公开唱票,现场公布结果。

    “千里马”工程是该行独创的又一人才选拔机制,通过“毛遂自荐”“伯乐识马”形式,重点选拔35周岁以下高素质青年管理后备人才,实行定向聘用式培养,所有入选人员全部实行一年试用期,试用期间享受原岗位工资待遇。自实施“千里马”工程以来,80后管理人员比例达到40%,为人才梯队建设输入了新鲜血液。

    “民主化”是海安农商银行用人管理中最显著的标签,也是团队建设的最大特色。

    为给每位员工提供一个有效诉求渠道,海安农商银行出台《员工面谈沟通制度》,全行管理人员必须无条件接受员工提出的面谈沟通要求,每月10日为高管接待日,片区负责人面谈沟通每月不少于2人次,支行部门负责人面谈沟通每月不少于1次,并将员工面谈沟通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

    在“民主化”建设中,该行班子成员敢于向自己“开刀”,首创“高管全员评价制度”,实施全行领导班子全员评价。员工当领导“主考官”,评议领导也是“动真碰硬”,每年初设立流动投票箱,所有员工一人一票,对高管的履职情况进行无记名满意度测评,并且规定领导班子当年员工满意率低于80%的,实施待岗三个月。该制度实施六年来,高管全员评价满意度始终保持98%以上,既加强了员工对班子成员客观评价和有效监督,又促进了班子成员勤勉履职的责任和意识,领导班子连续9年被江苏省联社表彰为“四好领导班子”。

    在人文关怀上,爱心文化是海安农商银行的一大亮点。

    上午9:30。在海安农商银行总部大楼,欢快音乐传入记者耳畔。

    江炜鑫介绍说,这是该行打造的10分钟“能量驿站”,为错过了早餐时间的部分员工补充能量,关爱员工身心健康,一线网点也是如此。该行还针对部分员工上班路途较远实际情况,实施“归乡工程”,员工家离单位超过20分钟车程的新老员工,可以申请调动,就近开展工作。此外,该行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定期开展员工关爱活动,对患病或遇到暂时困难员工及时进行慰问帮扶,组织员工体检和未婚青年联谊,不断增强员工组织凝聚力。

    点点滴滴见真情。

    受到尊重、得到关爱,在海安农商银行每个员工都是主人,记者从他们脸上荡漾着的幸福笑容找到了答案,也明白了标杆银行炼成的秘诀:把员工视为“第一财富”的农商银行将无往而不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