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5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本报独家解读2017年化肥上市公司年报
大盘向暖 肥市高唱“上行”主旋律

□ 本报记者 崔海涛

    根据本报统计的20家化肥上市公司的数据发现,2017年亏损的公司仅3家,占比15%,同比净利润出现下滑的公司6家,占比仅30%。2017年20家化肥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总额同比增加77374万元;营业收入总额同比增加1954521万元。整体来看,肥市上行是主旋律。其中氮肥行业全面减亏,除个别企业外,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盈利;磷肥行业在市场价格上涨中利润增加,企业效益转好;唯一的钾肥上市企业出现上市首亏,但发展后劲十足;复合肥行业利润下滑明显,向服务转型已成行业共识。

    氮肥   市场回暖与淘汰落后产能并行

    2017年,受益于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好中趋稳态势,化肥产品市场好于预期,整体来看,全年上行是主旋律。特别是自2017年9月份以来,全国农资商品价格呈现普遍上涨态势,且短期内涨幅较大。受益于此,部分氮肥企业实现盈利。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淘汰落后产能是大势所趋。

    市场回暖  减亏增效

    在今年所有的氮肥上市企业中,除湖北宜化因为环保、安全生产事故等原因出现业绩大幅下滑外,其他氮肥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业绩增长。

    2017年,华锦股份旗下锦天化公司抓住尿素市场回暖的时机,降成本,增效益。锦天化公司全年合成氨、尿素装置生产负荷分别保持在97%和94%以上,主要消耗指标进一步下降,全年生产尿素58万吨,全年减亏增效,当期经营实现盈利。

    华昌化工的业绩比较理想。2017年,华昌化工实现营业收入531891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2.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31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87.28%。在报告期,公司实现毛利54824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加29362万元。

    2017年,对氮肥企业而言是全面减亏的一年,这主要得益于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化工市场回暖上行,从而促使氮肥企业利润上升。

    盈利背后  风险仍存

    2017年以来,受成本上涨助推及去产能取得一定成效的影响,氮肥市场价格有所回升,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从供需端看,我国农业用氮肥需求已经进入平台期,预计未来不仅不会明显增长,还有可能逐渐下降,我国氮肥行业仍然面临过剩压力,特别是一些氮肥企业的盈利并没有持续性。

    *ST柳化是合成氨煤头生产企业,以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氨,再以合成氨为原料生产尿素、硝酸、硝酸铵等产品。2017年,化工化肥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深度低迷后,在原油及煤炭价格持续上涨的助推作用及国家对行业环保管控更加严格的影响下有所复苏,特别是进入四季度后,大部分产品市场回暖,价格上涨,公司抓住市场机遇,利用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使公司盈利能力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提升。此外,2017年公司获得市财政7.1亿元政策性补贴

    2017年度,*ST柳化虽然实现盈利,但利润来源主要是柳州市政府给予的政府补助,扣除政府补助的影响后公司实际上经营亏损64844.85万元。

    由此可见,虽然氮肥行业业绩呈现普遍向好的局面,但是部分企业仍然缺乏通过市场手段持续盈利的能力,市场风险仍然较大。

    一手抓淘汰  一手抓转型

    近年来,尿素行业亏损不断加剧,预计今后几年的时期内尿素产能过剩局面不会改变。为此,氮肥企业要么淘汰落后产能,要么积极进行转型。

    2017年以来,沧州大化决定尿素装置全面停产;川化股份在2017年报中,其化肥业务的营业额为空白,由此可见,川化股份正在远离化肥业务。

    除了退出者,还有部分企业正在压缩产量,提升质量,或另寻他途。尽管华锦股份今年在尿素业务实现盈利,但是就整体而言,该公司化肥板块的占比越来越小,目前尿素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仅2.38%,而2016年这一比例也只有3.16%。该公司的化肥产量有大幅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其辽河化肥分公司自2016年10月起部分装置停产造成化肥行业产品销售量、生产量均下降。针对化学肥料业务,华锦股份计划实施转型发展,围绕合成气利用,积极开发尿素深加工新技术,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因此华锦股份在尿素方面的发展将不会注重“量”,而更看重“质”。

    赤天化于今年2月将公司全称由“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贵州圣济堂医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赤天化是贵州省最大的氮肥生产企业,基于氮肥产业远景不够乐观,赤天化的重点业务也在发生转移,投向医药产业则可以从更名中直接看到。

    点评

    总的来看,迫于产能过剩的压力,氮肥企业去产能化已经迈出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步,未来,去产能的步伐还将继续,向高质量或其他行业的转型也将常态化。

    磷肥   价格上涨 效益好转

    2017年的化肥行情走势总体上是先抑后扬,1-9月份,受产能过剩、需求不旺影响,市场走势平稳趋弱,9-12月份,受国家加大环保检查力度,工业煤改气导致天然气供应不足,矿山安全整改导致煤炭、磷矿开采量减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化肥供应减少,价格快速上涨,二铵累计上涨300-350元/吨,一铵累计上涨400-450元/吨,企业效益明显好转。

    2017年,云天化实现营业收入560亿元,同比增加5.59%,实现利润总额4.22亿元,同比增加36.0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加345772万元。

    云天化年报分析认为,2017年,国内磷肥产品继续面临产能过剩、同质化的问题,但受益于磷肥行业大力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市场状况改善效果显著。鉴于环保政策持续严控,市场规范性加强,部分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开工率受到影响。报告期内,国内磷肥产品价格出现反弹,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复苏。

    六国化工业绩向好,2017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76555.58万元,同比上涨6.92%;实现净利润3955.52万元,同比增加24644.77万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7560.27万元,同比增加20022.72万元。2017年,该公司主导产品市场行情持续向好,销售毛利同比大幅增加,综合毛利率由去年6.05%上涨到本年11%左右。公司主要产品复合肥和磷酸二铵毛利占公司总毛利75.03%。

    除行情转好外,六国化工通过多种措施促进销售增长。2017年,该公司加大了产品结构的升级调整,继续大力推进新产品销售,继续推出系列专用肥、生物有机肥、海藻复合肥、腐植酸液体水溶肥、植保套餐肥等新品种肥料;与阿里电商渠道的县运营中心及村级服务站合作,大力推进农村淘宝项目,电商销量增长近两倍;启动智能配肥项目,建设微型配肥站近30家,通过为种植大户和农民测土配方,结合种植作物,实现精准配方施肥;大力开展会议营销,全年召开新产品推介会、订货会、现场观摩会等各类会议4000余场。

    点评

    相比于氮肥行业,磷肥行业的资源集中度较高,原料成本相对较好控制,一些大型磷肥生产企业多年来也一直重视产品创新、产业升级,因而行业基本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今年业绩增长的主要因素来自行情回暖,但是磷肥行业供大于求的局面仍然存在,而在出口方面又有来自国际新增产能释放的压力,因此2017年的行情在今年将很难持续。

    钾肥   盐湖股份出现上市以来首亏

    2017年,我国钾肥行业需求总量基本持平略有增长,但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硫酸钾、氢氧化钾等化工类企业需求显著增长。且随着经济作物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钾肥的施肥比例仍保持缓慢增长。近年来,我国钾肥行业保持平稳发展,但是,2017年盐湖股份却出现了上市以来首亏。2017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99亿元,较上年增加12.8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5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318.77%。

    盐湖股份年报显示,出现亏损的主要原因:生产要素价格居高不下,钾肥销量的减少;海纳“2.14”、化工“6.28”安全事故的影响,2017年生产装置大部分时间处于停产中,市场景气度较高的PVC、烧碱、水泥等均未能生产,并进行相关整改投入,导致亏损数增加;煤炭和天然气供给不足导致化工装置不能满负荷运行;海纳、金属镁等项目大规模转固致成本增加。

    针对未来的发展,盐湖股份进一步明确了“盐湖生态镁锂钾园”发展战略和“走出钾、抓住镁、发展锂、整合碱、优化氯”战略布局,聚焦镁锂钾三大产业,推动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纳入国家战略取得进展。

    展望未来,盐湖生态镁锂钾园潜力巨大。一是生态潜力巨大。盐湖资源禀赋及生产技术国际领先,产品受益于清洁能源和制造过程以及产品自身绿色生态。二是镁锂钾产业潜力巨大。随着镁合金在“复兴号”高铁动车组及航天、航空上的应用,镁系列产品具有广阔市场;随着工信部启动燃油车退出时间表,锂产业迎来了“黄金十年”增长期;钾是粮食的“粮食”,是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园区潜力较大。作为国家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内的龙头,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奋斗,生态镁锂钾园已见雏形,贡献了“与光伏、光热、风电新能源融合发展,与天然气、煤炭化工耦合发展”的经典循环经济模式。

    在该公司不断深化改革的前提下,盐湖股份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点评

    根据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的数据,2017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呈现下跌趋势,农用钾肥施用量下降了8.4%。同时,钾盐钾肥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硫酸钾、硝酸钾、氢氧化钾等化工需求显著增长。面对这种情况,钾肥企业也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复合肥   利润总体下降  向服务商转型成共识

    2017年,复合肥行业依旧艰难前行,行业处于调整期,面对农产品价格长期低位,农民施肥积极性下降、种植结构调整巨大、化肥相关优惠政策取消、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竞争白热化等不利影响,复合肥上市企业除新洋丰外整体呈现利润下降的态势,但是仍保持了较高的盈利水平。未来,向服务商转型已经成为这些企业的共识。

    2017年,芭田股份面对了上市后的首次亏损,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6684.61万元,同比增长2.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78.91万元。由于复合肥技术壁垒不高,进入门槛较低,受原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竞争日趋激烈的特点,在这些背景下,2017年我国复合肥产能首次出现下降趋势,同比减少3.67%。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芭田股份正努力做好农化服务,以服务促销售。

    2017年,金正大实现营业收入1983354.01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1549.94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营业收入增长5.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降29.64%。

    受行业调整影响,金正大的净利润下降,但是整体盈利水平仍较高。能保持这样的业绩,对持续高速增长的金正大来说十分不易。报告期内,由金正大发起并控股,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华夏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参与的金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正式创立。该公司汇聚全球种植业产业链知名企业,联动中国种植业优质合作伙伴为我国农业提供土壤改良、全程作物营养解决方案、农作物品质提升、农技培训指导、土地托管、信息服务、农村金融保险、农产品流通等全方位的农业服务,力争将金丰公社打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服务新模式。

    在所有的以复合肥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中,新洋丰独树一帜实现了利润的持续增长。

    2017年,新洋丰实现营业收入903240.19万元,同比增长9.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015.07万元,同比增长20.79%。

    年报显示,新洋丰的业绩增长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持续发力结构优化,产品创新成效显著;二是渠道激活全面推进,营销创新已现成效;三是牵手德国康朴专家,技术国际化实现突破;四是内部管理提档升级,生产经营效果明显提升;五是产业链条有序延伸,现代农业转型加速推进。

    2018年,新洋丰将通过产品创新、模式创新、资源整合和国际化等四大抓手,把主业做大做强做优的同时,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优势,向现代农业方向延伸,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链的闭环。

    点评

    由此可见,复合肥行业尽管呈现利润下降的态势,但是复合肥企业的盈利水平仍在。未来,复合肥行业巨头将通过整合资源,聚焦农业服务领域,成为农业产业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其介入农业产业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提升。

    时报观察

    站在股市看肥市,今后化肥行业将围绕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调整产品结构等方面加速转型升级。随着化肥行业的不断调整,未来中国化肥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将逐步改善,拥有技术创新能力、农业产业服务能力以及安全环保的化肥企业将在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

    就当下的发展而言,新型复合肥仍然是企业获得利润增长的重要产品,新型肥料的研发和推广将持续进行,特别是基础肥料企业更会向这个方向靠拢。同时,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也在积极推动新型农业综合服务模式的落地,这些生产企业将成为农业产业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