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商银行服务“三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农商银行自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农商银行应秉持不忘支农服务的初心,抬头“姓”农,埋头支农,持续提升支农特色化服务水平,争当服务乡村振兴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坚守服务定位:
理直气壮地支持乡村振兴
农商银行挂牌后不同程度出现“脱农”现象,有的股权结构中缺少“三农”代言人,大股东干预经营,倒逼董事会简单追求利润及股东利益最大化,弱化支农责任;有的急于在企业名称及LOGO设计上“去农化”,对外宣传中也羞提“农村”二字。针对农商银行支农服务中的新情况,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加强行业引领,推动农商银行“改制不改向”,在市场化变革中找准定位。安徽省联社强化支农服务政治责任,将支农服务作为经营宗旨,写进公司章程,列入董事会的重要职责,成立“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并督促经营层强化支农措施,推动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倾斜;推进农商银行支农服务机制建设,建立定位“三农”、服务县域的公司治理机制,简化“三农”业务流程、制定“三农”金融服务发展战略及规划。同时在行业品牌建设中,安徽省联社大张旗鼓地宣传支农服务,专注支农主业,理直气壮地当好“农字头”银行。
截至3月末,全系统涉农贷款余额达3748亿元,同比增加了373亿元,全系统涉农贷款占到全省银行业涉农贷款份额的三分之一。
把握服务重点:
在支持乡村振兴上精准发力
为化解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中的结构性矛盾,安徽省农商银行系统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及时调整信贷投放重点,加快优化信贷结构和资源有效配置。
着力推动农户贷款有效增长。目前,安徽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近1400万人,而且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将继续存在。为此,安徽省农商银行系统充分挖掘小农户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需要,强化小农户便利化服务,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截至3月末,全系统农户贷款余额达1844.6亿元,占涉农贷款的49.2%。结合农民工回乡创业、农村消费升级等契机,推动个人贷款增量扩面,个人贷款余额2662亿元。
着力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安徽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注册的家庭农场7.2万个、农民合作社8.8万个,家庭农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安徽省农商银行系统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列入信贷服务重点,作为强化支农服务、优化客户结构、推动业务转型的重要举措,共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222亿元。
着力推进精准金融扶贫。截至3月末,全系统发放各类扶贫贷款余额233亿元,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104万户,其中,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33亿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3.8万户;产业带动帮扶企业贷款余额51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6万户。
提升服务效率:
为乡村振兴插上金融科技的翅膀
安徽省联社瞄准金融科技发展中的商机,运用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切实解决单个农商银行想干干不了、要做成本高的问题。
创新信贷业务产品。结合乡村振兴中信贷特点及需求变化,安徽省农商银行系统大力创新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信贷产品。其中一款能够线上操作、自助办理的“易贷卡”产品,以农户、新型农业经营及服务主体为目标客户,运用小额信贷“一次授信、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的原理,依托银行卡介质,借助手机银行及其他电子渠道交易,贷款获得率和客户体验度均明显提升,已累计授信93万户,易贷卡贷款余额754亿元,成为引领当地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拳头产品。
打造金融服务平台。针对农户信贷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安徽省联社打造“金农信e贷”大数据平台,利用政务、银行等内外部数据,结合网络信贷技术,依托手机银行及互联网渠道,试点推广“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线上操作、自助办理”的金农易贷业务,上线仅半年贷款余额达112亿元,贷款可得性不断提高,融资成本持续降低。丰富新一代手机银行功能,使移动金融已成为服务主渠道。目前,全系统累计签约手机银行客户929万户,已绑定1/4的储蓄存款和3/4的易贷卡贷款交易。推动农村客户群体的年轻化,目前电子银行绑定50岁以下客户占比高达76.5%,高出一般业务22.5个百分点。
优化社区金融生态。安徽省联社紧跟智慧金融发展步伐,推进“社区e银行”金融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利用后台系统及其大数据资源挖掘,能对平台上的商户和客户逐步开展精准画像和个性化营销;推进电子渠道建设,把普惠金融服务重点放在乡村。目前全系统累计布放ATM终端6116台,建设金融服务室6000余个,布放POS机具7.8万台、金农便民宝1.1万台,开通助农取款点5200多个,推广“拎包银行”及金农e助手1800多台;推进“金农信e家”金融服务室建设,到2018年底力争新建和改造超过1万家,加快构建“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便民服务”四位一体的普惠金融综合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