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湖南安化黑茶产业快速崛起,茶园基地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17年安化茶园面积达到33万亩。安化作为黑茶原产地、世界黑茶中心,优异的生态地理环境和高品质高安全性的茶叶原料是安化黑茶的特殊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安化茶园基地建设坚持了三个“特别注重”,即特别注重生态,特别注重品质,特别注重安全,基本形成了“小块茶园,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茶园“安化模式”。
生态茶园“安化模式”的
成功经验
安化通过审视茶园基地建设的历史发展过程,借鉴全国各地茶园基地建设中的“得与失”,认为打造“小块茶园”“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茶园是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模式是科学运用自然条件,追求生态,注重品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化、有机化、品质高、安全性好等显著特征。
“安化模式”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挥自然地理优势
安化在发展茶园基地建设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理环境优势,不机械地追求集中连片,注重生态化和高品质。不拘一格,因势利导,不违背生态规律,建设以小块茶园为主,尽量保护植被,减轻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创造适宜茶叶生长的生态环境。同时因地制宜地选择在生态环境好,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建设茶园基地。
注重存量资源保护开发
在国家“退耕还林”等政策实施过程中,安化不少茶园种植了名贵树种和药材等,形成了“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独特格局。安化充分发挥高品质“林中茶”的资源优势,将其打造成为安化高档茶叶的一种特色原料。同时,抓住“野荒茶”资源丰富这一特色,设立野荒茶资源保护区点,大力对“野荒茶”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
运用政策杠杆调节
制定奖励补助政策。近年来,安化每年整合30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茶园基地建设,重点向建设小块茶园、保护“林中茶”“野荒茶”资源倾斜。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对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生态茶园和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基地给予奖励。
重点支持茶园提质增效。引导茶农科学培管,实施生物防控,茶园基地采用太阳能杀虫灯与防虫粘板等办法减少病虫害。推进有机绿色茶园的认证,2017年安化已获有机认证超过2万亩。
精准对接产业扶贫
在贫困人口比较集中、适宜茶叶种植的区域开展茶产业扶贫。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地方往往也是“林中茶”“野荒茶”比较多的地方,十分适合贫困户小规模经营。通过资金奖补、技术指导等方式扶持贫困户自建、合建、助建茶园基地。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参与茶产业及关联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鼓励茶叶企业与政府签订委托帮扶协议,安化茶园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加速了小块茶园的建设步伐。
茶旅融合协调发展
实施茶旅融合战略,打造了茶乡花海、云上茶旅文化园、安化黑茶特色小镇等一批生态观光茶园和茶旅融合项目。
每年开展生态茶园的竞赛评选活动,入选“安化黑茶最美生态茶园”。同时对全县生态茶园情况进行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打造生态茶园“安化模式”的
目标与设想
安化黑茶产业要站上制高点、瞄准新高度、打造新体量,必须把握住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即确保原料的质量可信和安全。坚守“小块茶园”“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茶园理念,保证原料绿色、环保、安全,这是安化茶产业迅速崛起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安化茶产业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角点。
安化茶园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打造“一万片茶园”,建设茶园40万亩,其中有机、绿色认证茶园占到80%以上;到2025年建设茶园60万亩,其中有机、绿色认证茶园占到85%以上,茶叶年产量达到12万吨。安化将全力打造生态茶园“安化模式”,确保每一片茶叶安全、绿色、健康、环保。
打造生态茶园“安化模式”的
措施与保障
合理布局
认真抓好茶园基地建设的布局。一是重点布局在海拔400米—1000米山地。安化地处北纬28度神奇纬度带,同时这一海拔区域无工业污染,有利于生产出无污染、高品质的茶叶原料。
二是重点布局在冰碛岩集中区。安化是全世界冰碛岩最集中的地区,约占全球已探明总量的85%,这种6亿年前冰河世纪遗迹就是陆羽《茶经》中“上生烂石”的“烂石”,非常适合高档茶叶生长。
三是重点布局在历史名茶区。安化产茶历史悠久,“山崖水畔,不种自生”,茶园建设重点布局在:“四保贡茶”产地芙蓉山区域;“皇家茶园”高马二溪区域;中国21个优良茶树品种之一——湖南著名茶树优良品种的繁育母本云台山大叶种,所生长的云台区域。
模式创新
安化正在进行茶产业全面提质创新,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和千亿湘茶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小块茶园”“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发展之路。推行“小块茶园”基地建设,对老茶园进行重点改造,对大片茶园采取套植名贵树种和中药材等方式,切割成小块茶园形式,做到“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规定每块茶园连片控制在1000亩以下。大力提倡几十至几百亩的“小块茶园”模式。
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加强企业、基地、茶农的紧密联系,对品种、施肥、管理、加工及质量标准等进行严格规范和管理。
发展接地气的“订单农业”模式。通过订单、订购等形式开展茶园基地生产。
发展毛茶交易市场。茶农、粗制加工厂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交易,还可以发布价格指数,实行拍卖,制定最低保护价等进行市场引导,同时制定毛茶标准样,建立仓库贮藏中心。
政策扶持
加强政策捆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整合扶贫、农业特色产业扶持等项目资金向发展生态茶园建设集中,同时鼓励企业投入,全力支持“小块茶园”基地建设。
茶产业作为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产业和精准扶贫的治本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和助力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
要夯实产业基础坚持茶旅融合,建设一批具有休闲观光等多样功能的生态茶园,推出一批“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特色茶园观光、休闲、品鉴的旅游精品路线,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生态乡村茶旅一体产业链。
强化管控
加强农业投入品的严格控制,完善农业投入品管控体系。大力实施生物防控治理,全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全面实行无公害化栽培管理,保护茶园生态环境,保证茶叶安全无污染。
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种茶大户开展茶园基地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严格落实质量监控及检测,建立和完善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企业和茶农对有机产品标准要求、有机茶绿色生态防控技术、认证流程等知识的全面了解;对通过认证的企业和基地给予奖励和补助,做好有机绿色茶园认证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