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浙玉渔加99999号船漂洋过海五个多小时来到浙南海域。晚上7时,一艘拖虾渔船缓缓靠向这艘加工母船。船员们合力将一筐筐刚捕捞上来的鲜虾搬进加工舱内,送入虾干智能化精加工生产线。不到半个小时,数十箱鲜活的深海小白虾就完成了清洗、蒸煮、烘干、筛选、去壳脱肉等多道工序,等待装箱打包。
这是全国首个海捕虾全产业链海上加工中心,由玉环市坎门街道渔合联联合玉环市民主渔业专业合作社组建而成。作为玉环市供销合作社“三位一体”改革的破题之举,海上加工中心的建成开创了全国先河,标志着玉环渔业进入了捕捞加工全产业链发展阶段。
整合资源 改善产业结构
作为渔业大市,拖虾作业一直是玉环市捕捞业的支柱。据了解,目前玉环市共有拖虾渔船151艘,占捕捞渔船的41.2%,涉及虾类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2017年,玉环市渔业总产值达24.96亿元。
坎门作为玉环市渔业重镇,现有渔业公司13家,渔船283艘(占全县渔船60%以上),涉渔企业32家。在渔业日常生产经营中,需办理销售许可、安全管理、船证办理等审批事宜,主要是由渔业从业者委托经济合作社等中介结构代办,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办事不全、业务不精、审批不快,较大束缚了坎门渔业的发展。为了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2016年9月,在玉环市委、市政府及玉环市供销合作社的大力支持下,坎门成立了坎门街道渔合联,建立了“三位一体”渔业综合服务中心。
该服务中心围绕“全程代办、全面覆盖”的便民宗旨,在原有中介机构代办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业务拓展,涉及综合服务、船证办理、信息平台、渔业保险、金融服务、边防证件办理6大方面,包括渔业安全、纠纷调节、补贴申报、船证办理、信息发布、渔业保险、融资贷款等21个项目,实现了涉渔服务全覆盖。只要业务申办资料齐全,全程给予“一条龙”服务,确保做到缩减审批环节、节约审批时间、加快审批速度。据了解,中心成立至今已服务渔民2000多人次。
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陆上加工企业由于污染严重纷纷被取缔关停。面对渔业去产能的新常态,坎门街道渔合联积极探索渔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依托其成员单位玉环东海渔仓现代渔业有限公司,组建了集加工母船、过驳子船、生产船为一体的海捕虾全产业链海上加工中心。
通过资源整合,海上加工中心与150多艘拖虾渔船在作业海区形成生产加工无缝对接,并通过海上收购、加工、储运,缩短以往海上捕捞再运回陆地加工的时间,解决了加工链断档、食品安全、渔船增产货贱卖等问题。据介绍,海上加工中心的建成预计可实现年加工深海虾2万吨以上,为当地拖虾渔民增加近2亿元收入,为渔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高效加工 让虾更新鲜
“以往捕捞船都要靠岸回港来才能把虾送到陆地上加工厂制成虾干,而回港要花五六天的时间,鲜虾很容易腐坏变质,必须要靠虾粉添加剂来防腐保鲜,但是过量的虾粉对人体是有害的,也大大影响了鲜虾的品质。”玉环东海渔仓现代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招永表示,海上加工中心的建成大大缩短了运输的时间,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直接在海上完成对接工作,大大地节约了运输成本,同时也降低了鲜虾变质减产的风险。
据了解,海上加工中心是由一艘4484吨级加工船和6艘过驳子船组成。其中,“东海渔仓”浙玉渔加99999船是全产业链里的加工母船,船体长98米、宽16.8米,总吨位4484吨,持航能力达5个月。过驳子船共有6艘,它们主要承担“桥梁”作用,也就是将拖虾渔船上捕获的虾过驳到浙玉渔加99999船上。这“一母六子”犹如一个移动加工厂,与在海上作业的150多艘拖虾渔船形成生产加工无缝对接,解决了加工链断档、食品安全、渔船增产货贱卖等问题。同时,浙玉渔加99999船内设有4条全自动水产精加工生产线、配备可容纳4000余吨鲜货的冷冻冰库,从鲜虾入仓到蒸煮、烘干、筛选、去壳脱肉再到出盒装成品,整个过程仅需28分钟。
“海上加工中心的建成,使得我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渔民手上的虾收过来,再以最快速度加工成成品,这样生产出来的虾既保持了新鲜度对身体没有害处,还环保,卖出的价格自然也就高了。原来2元一斤的小白虾如今价格翻了一倍,大大提高了渔民的收入。”玉环市供销合作社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据统计,自加工中心出发以来的半个多月里,共生产了300吨左右的虾干成品,以3天—4天为一个周期分批运到岸上进行包装,并将在下阶段陆续销往各地。
海上加工中心的建成,是玉环市渔业探索出的一条捕捞全产业链组团联动的新发展模式,为浙江渔业的转型发展以及破解“捕捞产量降下来、渔民收入增上去”难题找到了新方法。其让渔民们看到了新希望的同时,也保障了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