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4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元素
——江苏省农商银行系统服务乡村振兴纪实
□ 本报记者 胡宏开 通讯员 单 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活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阳春三月,春风骀荡,江南大地一派春意盎然,在江苏创新的热土上,乡村振兴号角已吹响,战鼓已擂起。在这里,记者也见证了江苏省农商银行系统作为全省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为乡村振兴注入的金融元素和担负起的时代重任。

    产业旺,乡村振兴有底气

    三月的苏中大地,草木吐绿,万物争荣,分蘖的麦苗在如皋北开发区万顷良田上铺开,像一片墨绿的海洋,绿色直扑眼底,点缀在其中的一座座白色大棚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这里是黑鱼养殖场。

    江苏一品饲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存国就是这家黑鱼养殖场的主人。他告诉记者,过去20多年只做水产贸易,2015年,承包了500多亩水塘,并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从江苏如皋农商银行获得了200万元的信贷支持,进行黑鱼控温生态高效养殖。由于掌握了黑鱼的习性和养殖技术,范存国养殖的黑鱼每年平均亩产2000公斤,亩产效益达15000元,2017年盈利500多万元。

    如今,该公司通过基地打造、保底收购、易货买卖、终端销售,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范存国表示,他计划把自己流转来的鱼塘转包一部分给周围村民养殖黑鱼,公司提供黑鱼幼苗、鱼料供应、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马达”,如皋农商银行的信贷支持正是“马达”所需的“燃油”。从做黑鱼生意的个体户发展到黑鱼孵化、养殖、销售等整条产业链,再到引领百姓共同致富,范存国的创业之路在如皋农商银行支持下越走越宽阔。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如皋农商银行在鼎力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探索实践中,按照“宜场则场、宜户则户”原则,建立了种植类、养殖类、园艺类以及种养结合类等四类家庭农场跟踪服务机制。

    与此同时,该行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联合人民银行、市农委等多部门搭建农村土地承包产权交易平台,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更多的金融雨露。

    该行推出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被评为江苏省银行业“创新服务”有影响十件大事,助推如皋市入选全国232个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试点县(市、区)。截至2017年末,该行累计发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61笔,累计发放金额25300万元。

    生态美,绿色金融担重任

    乡村振兴必须产业强、百姓富、环境美。江苏溧阳市委、市政府转变发展理念,走“发展幸福经济,实现生态崛起”路子,实施“建设美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

    江南农商银行溧阳支行行长黄劲告诉记者,去年溧阳以“三山(南山、曹山、瓦屋山)两湖(天目湖、长荡湖)”为中心,启动了旅游公路建设,借助原有公路路网,对其拓展、提升和改造,打造了300公里“溧阳1号旅游公路”。

    “溧阳1号旅游公路”的全线贯通,使得溧阳全域内部各景区、度假区、200余家“农家乐”、采摘园等各类乡村旅游景点串连起来,形成了“大环小环、内联外通”的全域旅游网络。

    服务乡村振兴,农商银行责无旁贷。在溧阳市政府打造美丽乡村的大潮下,江南农商银行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围绕地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不断创新产品,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黄劲介绍说,2018年是溧阳“全域旅游推进年”,江南农商银行溧阳支行通过“三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居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以及发放信用贷款,支持生态农业近13亿元,支持辖内民宿、餐饮、农庄等超过3亿元。

    生态美离不开天蓝、水清、草绿、地净。为营造更美的蓝天,江南农商银行推出“绿能融”产品,支持辖内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常州欣恒科发电子有限公司就是“绿能融”产品的首位受益者。该公司利用自有厂房屋顶,建造了0.2MW容量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所发电力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用能方式,满足了企业自身用电需求,节约了用能成本,净化了自然环境。

    文化兴,信贷支持乡村旅游

    实施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

    对于城镇化程度比较高的苏南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点在哪?江苏昆山进行了有益尝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把“根”留住,记住那一抹乡愁。

    当地政府依托“水园田居”资源禀赋和“窑”“水”“农耕”“民俗”特色文化,通过本地打造,外包运营,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之路。

    乡村旅游带来的辐射效应,使得建民宿、做旅游成为许多村民新愿望。朱浜村的杨学明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去年他在自家的老房子上改建了一栋三层的小洋楼作为民宿,开设了6个房间,平时每间房费300元一天,双休日400元一天。

    如今,锦溪镇已有近千户农户被当地农办(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批准在自家的宅基地上新建民宿(按照政府标准和要求)。

    在村民新建民宿,振兴乡村文化产业中,江苏昆山农商银行主动作为,2017年该行结合自身优势及昆山市新农村建设实际,创新推出“建房贷”。

    昆山农商银行锦溪支行行长王列介绍说,“建房贷”是昆山农商银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振兴乡村文化产业的拳头金融产品之一。该贷款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针对性和客户吸引力:一是贷款条件灵活。引入子女作为共同还款人,使得超过60岁的农村老年人(宅基地户名为老年人)也可获得贷款,打破了银行传统的对60岁以上老年人不放贷的规定。二是贷款利率优惠,根据客户具体情况实行差别化定价。三是期限较长,最长可达10年。四是贷款手续简便,放贷效率高、速度快。

    截至目前,仅昆山农商银行锦溪支行已经放发“建房贷”户数285户,余额6124万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