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备受期待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获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深改委)审议通过。
会议指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要立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坚持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按照资产管理产品的类型统一监管标准,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促进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发展。
据接近监管人士及机构人士表示,新规拟补充说明,部分非标可以用成本法估值,但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新规还拟加强对资管产品的审计要求,或进一步明确审计周期。
另外,过渡期可能是发布之日开始算,有可能比征求意见稿的过渡期时间长。
2月份,笔者从多名接近监管人士处获悉,经过多轮调研,资管新规过渡期可能延长半年至2019年底(1.5年+0.5年),不过最新的信息显示过渡期有可能改为从发布之日算起,并且设定了比较长的期限,以使得市场平稳过渡。
对于银行资管而言,去年11月17日资管新规公开征求意见时,最关心的问题就包括银行理财净值化管理后,必须采用什么估值方法。这决定了银行理财净值波动情况及其产生的后续影响。
有银行资管人士分析指出,银行理财收益率之所以和债券型基金的差距较大,主要就是和资产估值方式有关。前者多采用成本估值法,后者采用市价法。估值方法正是银行理财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极大不确定性和挑战。
据接近监管人士及机构人士透露,新规拟补充说明,部分非标可以用成本法估值,但有一定限制条件。
若按此规定,银行挑战不小。
“其实不管用什么估值方法,在净值化转型过程中,预计银行理财一定会面临规模收缩的一个过程。”某股份行资管部高管表示,银行理财短期内可能在负债、资产两端同时面临“回表”。
银行承压程度可能存在较大分化。
以招行为例, 招行副行长兼董秘王良在2017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招行表外资产规模2.1万亿元,其中非标资产规模只有2000亿,“即使回表,压力不大”。
此外,接近监管人士还透露,新规还拟加强对资管产品的审计要求,或进一步明确审计周期。
据银行资管业内人士介绍,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审计,一般都不是以理财产品为对象,而多在总行层面按照整个部门的投资运作一起审计;且审计频度也较低,若按照一年一审,则很多产品到期结束也未经审计。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