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情不情愿,一直自诩为“谈判专家”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挑起了中美贸易战的序幕。中国人不是吓大的,相反倒是在百余年的落难中愈挫愈奋、强势反弹,直至拥有今天的世界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面对国际压力,开国领袖说过一句话:打要打出个真理来。既然打贸易战,我们就不能白打。我们必须得学到些什么,否则对不起我们的陪练。
要学到什么呢?首先必须要学会农业全球化。中美贸易战牵出了大豆这个武器。熟悉历史的人们把加入WTO后中国这个4000年种植大豆历史的“大豆母国”,从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如何变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的历程梳理出来。这个农业单品的沦陷可以说是我们融入世界的高昂学费。在刚刚闭幕的博鳌亚州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发出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明确信号,这是中国的选择,这是中国的自信。在大豆生产贸易上我们交了学费,我们就要吃一堑长一智。要懂得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上;同时油壶、肉碗也不能攥在别人手上。大豆蛋白对我们这个东方民族的价值不逊于五谷,只是当时我们首先要解决饭的问题,现在我们要认真解决油壶、肉碗的问题。大豆与肉类转换高度相关,因此在整个经济转型升级中,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就愈显刻不容缓。有人会问,这不就是农业现代化的课题吗?这和农业全球化有什么关系呢?中国的改革开放在40年风云激荡之后,将会更加阔步矫健。中国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全球化,农业全球化是我们的大舞台,农业现代化是我们的十年功、百年艺。两者不可分离,两者相互促进。在这次中国用大豆反制的措施出台后,就有专家提出:我们要借着美国发起贸易战化危为机,改变现在榨油大豆过分依赖进口转基因产品的结构性矛盾。而这个改变还必须落实到大豆种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豆种植!
要学会、学好农业全球化,还必须学会不断提升农业的科研水平和实力。回顾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转变历史,就会明白“科技”在其中的核心价值。如果不是人多地少、口粮优先,入世以来我们怎么会“忽视”大豆种植呢?在未来发展中国大豆种植时,如何解决有限的土地与种植结构问题?如何解决中国品种的出油率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竞争力问题?如何通过水肥管理综合提升农民的投入产出比问题?这一切都离不开科研实力、科技发展。
如果我们率先掌握了转基因技术,哪里还有他们用转基因技术带来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碾压我们?如果有了对产业深入透彻的研究和组织管理科学的进步、领先,我们怎么会眼睁睁看着别人在我们的大豆生产、加工、转化产业链中上下其手、翻云覆雨呢?
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也好、贸易战也好,都会成为过眼云烟。而我们在这块土地上还要幸福快乐地生活千年万年。因此,在困难阻力面前,我们学习提高自己,超越升华自己,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