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初的一天,在陕西省洋县谢村一个农家院里,洋县博弘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文慧正和几位老乡一起麻利地打包大米,他们要把这些大米送到陕西供销集团双亚粮油公司,双亚粮油公司将收购的大米统一包装后,通过电商平台将大米卖出。
陕西供销集团双亚粮油公司是洋县当地一家从事粮油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每年的10月—11月正值稻谷收购季节,在生产厂房外,前来送稻谷的农户络绎不绝。“今天交了1700斤大米,卖了3740块钱。我种了两亩地,现在一亩地比原先能多收750块钱,2018年我还要再多种几亩。”洋县磨子桥镇牛家砭村村民孙红刚拿着刚领到的大米款喜滋滋地说。
“这些都是电商在农村发展带来的。”孙文慧告诉记者,她早就开始通过电商在网上售卖农产品,但孙文慧的电商之路仅限于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小打小闹,毫无规模盈利可言,而2017年7月,她在网上的农产品销售额陡然暴增至40万元。
这变化来源于一场由陕西省供销合作社主导的农村电商风暴。
从上到下合力建设农村电商
2015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陕西省供销合作社在陕南3个市10个县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试点以陕西供销电子商务集团为实施主体,统一为10个县制定县域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和建设标准,进行培训和业务指导,并以股权形式对陕南10个县各投入300万元资金,用于开展县域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建设、孵化中心建设和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网点改造。
洋县正是这10个农村电商试点之一。为充分发挥省社的试点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洋县供销合作社紧扣电商运营服务这个中心,全力完善培训孵化、镇村网点和仓储物流三大体系建设。“我们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洋县农村电商的发展。”洋县供销合作社主任黄新建介绍,按照示范带动的要求,由县供销合作社、陕西周大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运盛供应链有限公司共同出资800万元成立洋县朱鹮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此后,陕西供销电商集团入股该公司,建成了洋县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及集农产品陈列体验为一体的供销e家陕西省级平台、陕西供销在线、特色中国1号店洋县馆,对外开展97种县域特色农产品及有机产品的电商体验服务。同时,积极争取航天科技集团项目资金40万元,扶持双亚粮油公司建立电子商务馆。此外,为做好农村电商这篇文章,朱鹮电商公司又投资近百万元,与淘实惠电商平台合作,在18个镇(办)、2个旅游景区建设电商服务网点24个,迈开了县域农村电商发展的第一步,并在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完善物流全方位便捷农民
洋县县城的张文伟过去是开照相馆的,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照相馆的生意逐年下滑,当他正为生计着急时,洋县供销合作社的农村电商为他带来了新的谋生方式。通过县社的电商培训后,他把照相馆变成了网店,把家乡司空见惯、毫不起眼的干豇豆、拐枣、药材等山货,通过网络卖到了沿海发达城市。自从做电商以来,张文伟的网店从1家开到了4家,年销售额更是突破了100万元。5年时间,拿着相机的张文伟成长为洋县数一数二的个体电商业主。
张文伟是幸运的,幸运的却不止张文伟一人。通过洋县供销合作社的电商培训,2017年,洋县注册电商企业和个体电商有100多家,上架农产品120余种,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6亿元,其中农副产品线上销售收入近1亿元。2017年农村电商网络零售增幅较去年增长80.19%,洋县基本形成了县、镇、村三级为农服务的电商网络。
黄新建介绍,在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工作中,洋县供销合作社按照镇级3万元、村级1万元和镇级全覆盖、村级50%覆盖的要求,高标准推进镇村电商服务站建设。目前,镇级电商综合服务站已达80%,贫困村电商实现了全覆盖。
在洋县朱鹮电商公司开展运营服务的同时,不断完善培训、孵化和仓储配送功能。依托供销集团双亚粮油公司承建的周大黑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和18个镇(办)物流配送服务站、240个村级配送点,降低物流成本,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在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和电商扶贫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洋县朱鹮电商公司在统一标准、农副产品销售、规范服务和抱团取暖上,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电子商务带来的便捷与实惠,真正实现了以农村电商为抓手,在基层建立服务中心或网点,搭载其他服务功能形成区域性的服务中心,开展技术、管理、生产和协调服务。
2018年,面对乡村振兴的新要求,洋县供销合作社将继续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发挥县域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点优势,对基层社经营网点进行信息化改造,建设乡镇配送中心和农村电子商务代购代销点、取货点、智能快件箱等,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站和物流配送站系统,打通农村电商落地“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