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碧螺春是江苏传统历史名茶,清代著名春茶。龚自珍称:“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其以制作精巧,形美色碧,花香果味,蜚声海内外。
谢燮清,1962年毕业于宜兴农林学院茶叶专业,国家标准GB/T18957《地理标志产品 洞庭山碧螺春茶》起草人之一。他从1963年分配到苏州茶厂起,长期从事花茶加工和碧螺春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为国家一级评茶师,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布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国内贸易部优秀科技成果奖及省市等奖。
本刊特邀请谢老师撰写“细说碧螺春”专栏,带领读者从更加专业的视角,详细了解这款“香气煞人”的中国传统名茶。
久负盛名的碧螺春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太湖洞庭东、西两山。东山宛如巨舟伸进太湖,与此山相对的西山,是屹立在太湖中的最大岛屿,相传是吴王夫差和西施的避暑胜地。湖光山色,云雾弥漫,茶林果园,交相辉映。
苏州吴中区的洞庭东、西山是有名的“花果山”,四季花果不绝,有“树繁碧玉簪、柯叠黄金丸”的枇杷,“折来鹤顶红犹湿,剜却龙睛血未干”的杨梅,以及柑橘、板栗、桃、李、梅等。绿色的茶丛点缀在这红妆素果之中,显得分外妖娆。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茶树和佳木的间作。明代罗禀在《茶解》中说:“茶固不宜加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与之间植,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植芳兰幽菊,清芬之物。”洞庭东西山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果树融为一体,茶丛和桃、李、杏、橘、梅、枇杷、杨梅等芳香吐蜜的果木,交叉种植,树枝相连,根脉相通,花香、果香陶冶着碧螺春茶,使它具有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在阳光明美的阳春三月,那皎洁的李花,妖艳的桃花,迷人的杏花竞相开放,灿若锦霞。碧螺春在花团锦簇中绽露出嫩绿新芽,真所谓“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每当深秋,天高气爽,正是柑橘收获的季节,绿色的茶园中点缀着琳琅满目的新橘,远远望去,像一颗颗红玛瑙镶嵌在青翠的屏风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苏东坡描绘柑橘成熟时自然风光的著名诗句。
茶果间种不但培育了碧螺春茶的花香果味,而且能起到以短养长、调剂劳力、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同时,茶树在果树的覆盖下,发芽早,芽叶的持嫩性也好,茶园中天敌种类多,很少发生严重的病虫害,因此,茶果间种对自然生态环境也是有益的。再者,茶树芽叶在果树的遮荫下,氨基酸、儿茶素、咖啡碱、水浸出物等含量较多,制出的干茶滋味鲜爽,香气幽雅。所以茶果间种是苏州碧螺春的一大特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茶园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