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供销合作社的前海集团还没有涉足果业,如今其在图木舒克市林立的红枣深加工车间彼时还是一片茫茫戈壁。
亲历了前海集团的红枣产业从蓝图描摹到全部落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副院长朱风涛很是感慨。十年前,新疆红枣种植发展迅猛,但深加工严重滞后,这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供销合作社主任、前海集团总经理曹忠胜感到深深地忧虑——必须延伸产业链,把深加工和销售渠道解决好。“于是从2009年开始,我们济南果品研究院便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对接,为前海集团等企业开展红枣深加工梯度研发和科技创新服务,把科技成果写在广袤大地上,潜移默化中助力新疆更多地方的产业兴旺。”朱风涛说。
于是,从最初的干制红枣到红枣片、红枣粉、红枣浓缩汁、红枣饮料、红枣酒等系列产品,从最早的年红枣处理量2千吨到现在的4.4万余吨——济南果品研究院科技援疆持续深耕,演绎了一出跨越四千公里、延续十年的红枣“魔法”。
产业延展让红枣变身
自2009年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开启战略合作,济南果品研究院便着手红枣产业研发。201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供销合作社前海集团成立新疆天昆百果果业股份有限公司,围绕红枣产业做文章,以“强企业、优基地、重特色、创品牌”为思路,以建立“企业增效、员工增收、和谐稳定和建设优质特色果品基地”为目标,实施标准化生产,发展区域优势,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于是,从实地考察、工厂建设到生产指导,济南果品研究院全程参与。济南果品研究院加工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赵岩告诉记者,济南果品研究院作为新疆天昆百果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研发中心,为其开展红枣深加工梯度研发和科技创新服务,选派技术专家提供生产技术、产品配方、工艺流程设计和设备配置方案服务,进行设备选型、车间布置、现场指导、化验室建设、人员培训、产品企业标准起草等等。
在济南果品研究院的帮助指导下,新疆天昆百果果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建设完成干枣处理量每小时1吨的综合生产线,商品级别枣被制作成免洗枣直接进入市场,商品级外枣经深加工制成红枣浓缩清汁、浓缩浆、饮料、枣酒、枣咖啡、果醋等系列产品。红枣加工产品的开发也促进了当地其他红枣加工企业的发展,免洗枣生产线、浓缩汁生产线项目逐年增加,促进了新疆红枣产业的发展。2017年,新疆天昆百果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格麦迪建设了年产万千升的枣酒工程,济南果品研究院负责开展生物酶解、低温取汁、专用菌种优选、实时监测与智能控制、甲醇分离与香气成分保留技术研究,有效解决了因原料果胶含量高造成的取汁难、产品甲醇含量高、产率及品质低等问题,实现了目前国内最大红枣蒸馏酒生产线的建设。在济南果品研究院的陪伴下,新疆天昆百果果业股份有限公司有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依托,一步步成长为红枣加工的科技龙头企业。
“通过济南果品研究院将科技转化为落地的生产力,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红枣等特色果品资源的减损增值,填补了我们在红枣加工技术和深加工产品方面的空白,使得更多的农民收益增加,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前海集团副总经理吴晨霞告诉记者。
科技援疆让多方共赢
通过产学研结合,在这出跨越四千公里的“红枣魔法”中,首先受益的是种植户。新疆天昆百果果业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收购能力大幅增强,收购价格每公斤也要比地方收购价高出两到三元,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既保证了种植户收益,也增强了其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而对于红枣产业来说,则因为科技的介入,发生了魔法般的脱胎换骨。“通过从红枣的初加工到精深加工全产业链的服务,使红枣从干制到红枣汁、红枣酒的梯度增值,解决了红枣产量迅速增长产生的效益下降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设计了可循环方案,将深加工系列产品的下脚料制成饲料,实现将红枣‘吃干榨净’的梯度综合利用。”赵岩介绍。
为了进一步提升科研落地效率,2011年10月济南果品研究院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共建新疆特色果品加工研发中心,实行合作联盟,服务新疆林果加工。新疆天昆百果果业股份有限公司工艺师张斌告诉记者:“济南果品研究院的专家们通过实地培训、现场指导、远程答疑等多种方式,帮助我们推进产业不断更新,进一步开发特色果品深加工增值潜力。”
在科研对接的基础上,红枣“魔法”不仅让红枣变身,更让红枣加速走出新疆。2013年,新疆特色果品集散地落户济南果品研究院果蔬产业园,由新疆天昆百果果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济南果品研究院共同出资建设。集散地充分发挥济南果品研究院先进的果蔬贮藏加工技术优势、设施条件优势和地理条件优势,以双方共同建立的冷链仓储配送中心为依托,通过冷链仓储、加工、包装,将新疆特色果品向周边省市消费市场辐射配送,有效解决了新疆地区特色果品运输难、运输费用高等难题,提升了新疆特色果品向现代仓储流通方式的转变,也丰富了中部、东部地区对新疆优质果品的消费需求。
通过和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在内的新疆多地进行产学研互动交流,济南果品研究院的科技援疆持续深耕。“根据现实需求,我们通过开展社会化服务,不断使特色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这一过程对我们也是一种促进——作为应用型科研单位,我们不断培养团队的产业思维、技术思维,丰富了自身研究领域,填补了科研空白,踏踏实实凭真本事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接地气的生产力。与此同时,有了经验才能科研,有了实践才有理论,与新疆地区的交流合作也将反哺我们进一步的科研。”朱风涛说,“我们不仅要带动产业发展,更要以此为乡村振兴和边疆稳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