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成为本次两会高频词。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孔发龙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就农村金融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农村金融服务方案:构建金融资源配置优化、供给体系质量提升、管理保障机制健全“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优化资源配置
农村金融供给更加充分有效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发展擘画出美丽蓝图。”孔发龙表示,江西省农商银行不忘服务“三农”初心,坚守“立足本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市场定位不动摇,计划2018至2020年三年投入3000亿元信贷资金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全力保障乡村振兴供给。
“在实施乡村振兴信贷资金投入上做到三个需要,即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对接乡村绿色发展需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此,孔发龙做了进一步介绍:在服务农业供给侧中,信贷资源要重点向江西省优质稻、蔬菜、果业、茶业、水产、草食畜、中药材、油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九大优势产业倾斜。
在对接乡村绿色发展需要上,孔发龙说,江西是全国首批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省份,江西省农商银行要以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为切入点,对接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以绿色金融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立足解决农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孔发龙表示,这需要打好脱贫攻坚战,提高金融扶贫的对焦水平,在“三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做到“三个更精准”。同时,满足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村文化发展的金融需要。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农村金融服务更加普惠共享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提高农村金融供给体系质量。在孔发龙看来,提高农村金融供给体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既需要建设供需匹配的农村金融产品体系,也需要健全普惠便民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还需要营造文明和谐的农村金融环境。
孔发龙阐述说,创新金融产品就是要探索更多易推广、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包括,总结江西在全国率先试点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成功经验,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和农户金融需求新变化,实施小额农贷扩面、提额、增效工程,再造新时代小额农贷“江西模式”。
谈及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孔发龙表示,江西省农商银行积极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按照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路径要求,大力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创新土地经营权反担保、组合担保、“农地+农户+合作社”等担保和服务模式,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
针对如何打造普惠便民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孔发龙说,关键是下沉服务重心,延伸服务触角,织密织牢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在这过程中需要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并构建“责任网络化、建档标准化、产品多样化、服务精细化、信息系统化”的全方位营销服务体系。同时,还需支持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建设,让广大农民共享安全、便捷、高效的现代普惠金融服务。
提高农村金融供给体系质量离不开营造文明和谐的农村金融环境。对此,孔发龙认为,打造信用环境,重点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农村文明新风服务工程,重点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完善信用评价机制,提升“文明信用农户贷款”品牌效应,打造“信用惠农”新模式。
强化管理机制保障
支农金融作用更加全面有力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健全管理机制是保障。针对如何让农合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更好地发挥主力先锋作用,孔发龙提出了健全党建引领、质量管理、组织建设、互动合作的“四大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党建引领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系统党委垂直领导、统一管理的优势,实施各级党组织党员联动服务,确保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党员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二是健全质量管理的保障机制。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不动摇,增强干部员工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三农”特色产品创新和整合力度,确保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都有产品对接、有服务方案。加快“三农”和农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制度、流程、渠道的改造升级,并做到“三个优先”,即乡村振兴信贷资源优先安排、支持乡村振兴贷款优先发放、乡村振兴相关金融服务优先满足。
三是健全组织建设的保障机制。优化“三农”事业部管理,实现营销服务的专人、专岗、专营,提升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专业化水平。围绕新时代“三农”工作要求,致力培养造就一支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金融服务人才队伍,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四是健全互动合作的保障机制。深化与各级党政以及有关部门的联动协作,积极搭建银政合作、银企互动、银村共建等服务平台,增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