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3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科技锦囊”鼓起农民钱袋子
总社直属科研院所以科技驱动助力精准扶贫
□ 本报记者 白京京

济南果品研究院质检中心检测人员现场采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资料图

    “猕猴桃采收后极易发生呼吸跃变,果实成熟变软,不仅营养价值没了,卖也不好卖。但是上一个采收旺季,我就不再为呼吸跃变发愁,收入也增了不少。”江西赣州寻乌县华美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古安金说,这个大变化源于济南果品研究院给他们送来的“科技锦囊”。

    据济南果品研究院贮藏所副所长贾连文介绍,针对江西寻乌猕猴桃等果品采后减损问题,济南果品研究院挂职寻乌县委常委、副县长赵岩与当地供销合作社、果业局等合作,选取华美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作为试验基地,远程对接济南果品研究院开展采后保鲜、储运技术研究,采用采后间歇降温处理技术,结合熏蒸气调贮藏,降低流通损失10%至15%,延长货架期5至7天。古安金告诉记者:“我们以前根本不懂什么贮藏技术,这次作为实验对象,猕猴桃的贮藏期延长了2个月。据说这个技术今年还要在全县推广。”

    科技是精准扶贫的金钥匙。近几年,包括济南果品研究院在内的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直属科研院所,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忘为农初心,牢记服务使命,在江西、安徽、云南、山西、四川、湖北、湖南、广西、新疆等地发挥独特优势,开展科技扶贫,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总社直属科研院所紧扣贫困地区的科技需求,主动与贫困地区政府对接,联合高校、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大力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了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贮藏和精深加工等一批制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在安徽潜山县建立组培中心,研究培育优质脱毒苗,成功解决瓜蒌线虫病问题,使瓜蒌的采摘年限从4年延长到6至7年;开发瓜蒌子饮料生产技术,提升瓜蒌子的商业价值近20倍,带动农户3515户增收致富。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对秦巴山区优势资源漆树开展资源调查、苗木栽培等研究,选育了大红袍、高八尺等优良品种,割漆量提高50%以上,漆树亩增收600多元。

    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的应用,让贫困地区的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成为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总社直属科研院所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建设示范基地,转化适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加大对农业企业、合作社技术支撑,助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济南果品研究院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所属企业开展红枣深加工梯度开发,帮助建立浓缩红枣汁、红枣饮料生产线,该企业已成长为红枣加工龙头企业,2017年新增销售额3.6亿元,带动3万多农民增收。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带动云南鲁甸县十多家企业扩展原料种植基地25万亩以上,应用青花椒精深加工技术,生产保鲜青花椒、青花椒精油、青花椒抗菌洗手液等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11亿元,带动当地4000余户1.6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在贫困地区合作建立黑木耳、香菇等7个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辐射带动菇农1万余人,助农增收5千万元以上。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建设优质生漆树科技示范基地1500亩,带动当地企业种植漆树40万亩,其中四川省蓝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种植漆树10万亩,辐射川滇黔毗邻地区,成为国内最大的漆树种植企业。

    人才是精准扶贫中传送科技的桥梁。总社直属科研院所多途径输送科技人才,为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通过挂职干部、科技特派员、专家顾问团、技术驻村专员等形式为贫困地区输送科技服务人才,推动贫困县特色农产品提档升级。杭州茶叶研究院选派科研骨干挂职广西灵山县、云南长宁县科技副县长,每年派出10余名科技特派员到湖南安化、云南昌宁等贫困地区开展茶叶生产加工、茶产业发展规划、茶叶质量安全控制等全产业链科技服务。昆明食用菌研究所选派16名科技特派员到云南施甸、泸水等9个贫困县,提供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食用菌制种、栽培、保鲜加工等技术指导,帮助当地企业累计增收5千多万元,同时先后派科技人员到云南砚山县八嘎乡等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定点挂钩扶贫工作。

    为了实现脱贫可持续,总社直属科研院所还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科普工作进行扶智。针对贫困地区农民在发展特色产业中科技意识不强、科技素质不高,缺乏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种植及加工技术等问题,直属院所加大科技下乡力度,组织优秀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开展宣传。郑州棉麻工程技术设计研究所常年组织科研人员到新疆棉区,现场为棉农解决技术问题;与当地联合举办棉花种植加工培训班,每年指导服务技术骨干近300人次。昆明野生食用菌研究所也多次到贫困地区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累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有效增强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切实提升了贫困地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