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3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包装+茶:“设计师”的茶谁会买账?


    发现茶行业一个奇特现象:越来越多平面设计师开始变身为茶商,凭借相对专业的包装手法,在夹缝中打出一片天地。

    货卖一张皮。看起来卖相颇佳的“设计师”茶,从品牌形象、产品包装到展示设计独树一帜,无情碾压土得掉渣的传统品牌。只是,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稀缺,包装出来的“设计师”茶谁会买账?

    包装向来是传统茶类品牌的弱项。不少销售额过亿的茶企,产品外观仍在沿用多年前的老土设计,但这并不影响其创造出一款又一款经典产品。倒是一些挖空心思在外包装上抖机灵的“设计师”茶,在经历了短暂的市场兴奋期之后,产品内质愈发可疑起来。

    然而,包装精美的“设计师”茶,揭开了包装纸还剩下什么?难怪有业内人士戏称,有的品牌其实就是“卖包装纸的”;一个设计师加上一个金主,就可以“做”出一个品牌。如果说传统品牌产品是“茶+包装”,那么“设计师”茶就是“包装+茶”,孰重孰轻,孰本孰末,不言而喻。

    品牌的沉淀基于产品本身,而非包装。

    新年伊始,重金挖角设计师的招聘启事频现茶商朋友圈,这固然表明老板对产品包装的重视。但喝茶的应该搞明白,包装并不必然等同于品质,如同茶品名称并不必然对应山头一个道理。有时候,包装要比茶贵得多了。

    国人素来喜欢花架子,畸形市场需求造就了无数“金玉其外”的茶品。产品内质被有意无意摆在次要位置,这是行业的悲哀。

    这两年,消费升级浪潮之下,高档百货商场冒出许多网红餐饮品牌,店名与装修都令人眼前一亮。真正懂行的“吃货”却不会买账,因为这种地方往往以花架子居多,他们宁愿去老街坊寻访那些外观简陋的口碑老店。

    至味在人间,不在“高大上”的表面功夫。消费升级给了设计师跨界茶行业的机会。修饰好看的皮囊,也别忘了修炼有趣的灵魂,后者更重要。内质与外观并重,品牌才能走得更远。以“茶+包装”(而非“包装+茶”)思维做茶,方为正道。

(老茶鬼)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