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国家重大战略性决策,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以来备受瞩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确立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基础设施不足、产业缺乏支撑是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不充分的主要制约因素,而破题的关键就在于金融扶持。因此,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是打造乡村振兴持久动力的根本之策。
乡村振兴是中国经济发展到
当前阶段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是解决新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当前中国的国情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因此,能不能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业农村,能不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也在农业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从经济学原理来讲,不平衡、不充分的地方就是未来发展的空间。因此,农村将是未来中国经济最大的发展空间,具有中国经济最大的增长潜力。
乡村振兴是破解工业化和城镇化难题的必然选择。随着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4%,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形成;同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这一成绩的代价是农村产业萎缩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实施乡村振兴就是要改变农村依附于城市的现状,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创新,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提升农村发展短板的同时,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内生机制。
乡村振兴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城市化率超过50%,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就会转向传统农业部门流动。以劳动力的流动为例。根据统计数据,增量入城农民工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呈逐年减少态势。这也意味着劳动力供给出现“刘易斯拐点”,从过去的无限供给走向今后的有限供给。劳动力本地就业化明显,这种情况在多个人力大省都是如此。可以预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必将带动更多的“资源下乡”。同时,工业和城镇投资回报率下行,根据“投资收益递减规律”在城市投资机会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农业和农村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发展潜力有待开发,过去长期缺乏资金支持的乡村投资正迎来千载难逢的“蓝海”机遇。
乡村振兴是产业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农业,国之命脉;农业兴,则百业稳。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一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加快建设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转变;必须通过农业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间、工农间、区域间的差距,从而在根本上实现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健康发展。乡村是现代化的短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以乡村振兴作为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引导、支持城市资本下乡,共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国家现代化打造更坚实的“三农”基础,并通过农业现代化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安全。
金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现代经济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一直同金融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金融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莫不如此。金融首先为经济增长持续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有保有压的信贷结构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引擎,金融对新业态、新技术的支持,也是高新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必要前提。因此,可以预期金融仍然会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引导力量和支撑力量。
金融是各项资源向乡村振兴配置的重要推手。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新主要矛盾,当前国家工作的重点在于补齐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而“三农”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三农”领域表现最为集中。资金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金融的主要载体,通过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推手作用,带动更多的优质要素资源配置到“三农”中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提升,支持农业发展提质增效,支持农村产融结合,支持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各种需要。
金融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战略引领作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百业兴。以产业兴旺为引导带动乡村振兴,金融大有可为。一是信贷结构对于农业产业兴旺具有能动作用。金融机构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坚持有保有控有倾斜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村一二三产融结合的支持力度,促进乡村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二是以农产品品牌提升为导向,加大对新型农业主体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引导农业由增产为主转向提质导向为主。三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金融引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宜居成为美丽乡村的基础环境。
普惠金融是现代农业和农村重要的基础平台。由于农村人口的散居化、空心化和老龄化,即便是提供最基本的金融服务,也面临着成本高、风险大、环境差等的困难。与金融产品的下沉相比,物理渠道联通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又长期是农村信用合作机构。以四川农信为例。一是全省农信系统以占全省银行业45%的物理网点覆盖了所有乡镇村社。二是在没有条件设立固定营业网点的边远地区,农信社还灵活采取流动服务车、“马背银行”、“背包银行”等多种形式,开展定时定点流动服务。三是在全省46348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大力发展EPOS电话支付终端,通过便捷支付机具来延伸金融服务柜台。农户可在EPOS机上领取涉农补贴款及小额取现,足不出村就可享有和城市人一样的金融服务。四是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短信业务以及惠生活电商平台,农民只要通电、通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与生活便利。这些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大大提高了全省农户对现代金融服务的获得感。五是全省农信以建档授信为抓手,夯实户户有建档有授信,创新“整村授信”模式,在农村推广“金融夜校”,推进全省农村信用生态环境打造。这些金融工作为四川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基础,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架设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高速之路。
金融扶贫是贫困群众造血脱贫的主要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同时将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因而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精准脱贫攻坚的最直接的目标和任务。其中,金融扶贫是农户造血脱贫的主要机制,是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及异地搬迁扶贫等扶贫模式落地的重要保障。以四川农信为例。全省农信以提升贫困农户发展能力为中心,以金融产业扶贫为抓手,通过金融和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龙头企业,打造“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产业化扶贫之路,引导贫困农户参与扶贫产业发展,进而获得脱贫致富的“造血”能力。从全国的情况来看,金融扶贫也是农户造血脱贫的主要机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