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3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以生态文明理念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美丽中国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美丽乡村建设也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亮点,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仍相对滞后,带来农村污染等问题,不仅涉及面广,而且解决难度大。

    此次两会,乡村振兴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农村的生态建设也牵动了众多代表委员的心。

    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访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锡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

    □ 本报记者  张 蕾

    廷·巴特尔,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扎根草原40多年。在他看来,实现乡村振兴一定要关注生态保护。

    他告诉记者,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他深有体会。20世纪80年代,牧区开始实施畜草双承包责任制,目的是为了实现草场保护和建设养畜。然而,在定居定牧普遍推行的同时,现实却与政策的两个预期目标相去甚远,牧民只追求养畜的数量,无视对草原的破坏,草场退化和牧民返贫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当时的廷·巴特尔深刻认识到,要实现长远发展,绝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为了避免情况恶化,保护牧民赖以生存的草原资源,廷·巴特尔从自身做起,率先将自家的60只羊卖掉,用卖羊的钱买回来铁丝网,圈起300多亩草场,不让散养的牲畜啃食。第二年收获了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于是,大家纷纷效仿他,开始围封草场储备牛羊过冬饲草,生产效益得到大幅提升,并逐渐扩展为“划区轮牧”的养殖方式。在他的带领下,曾经生态条件差、贫困落后的嘎查,如今已变成了生态改善、文明富裕的新嘎查。

    “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长远的乡村振兴。”廷·巴特尔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宝贵财富。如今,他也正在带领牧民进行乡村旅游建设,正是因为牧区的优越的生态环境,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牧民的收入越来越多。

    廷·巴特尔还告诉记者:“乡村振兴还要依靠教育振兴。”之前牧民们盲目追求眼前的利益,破坏草原生态环境,也是教育缺位的表现。

    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必须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知农民的智慧化“三农”工作队伍,以提高他们领导农民、发展农业和管理农村的工作效率。而在牧区,教育发展情况一直相对落后,他一直呼吁牧民的孩子要走出去,接受现代教育,提升牧区人才素质,引导他们树立、践行生态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领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在经济建设层面要振兴,在农村社会、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要振兴,而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依靠教育振兴。

    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访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副盟长张利文

    □ 本报记者  张 成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副盟长张利文在发言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推动解决农村污水、垃圾等环境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

    张利文指出,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我国用世界上1/3的化肥养活了世界上1/5的人口,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造成土壤的板结、地力的下降,威胁食品安全,更严重的是因氮、磷流失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我国部分地区还存在秸秆焚烧现象,秸秆焚烧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是发生雾霾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的不断发展,其污染问题开始显现,规模化畜禽养殖较以往家家户户散养,养殖数量呈几何倍数增加,养殖小区集中,单位国土空间承载的畜禽量巨大,畜禽粪便很难自然消解。而绝大多数养殖小区(企业)都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的污染防治设施,畜禽粪便大多自然堆放,对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通过自然渗漏和地表径流,大量的有机液体渗入地下水体或由地表径流进入附近河流,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

    张利文建议,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集中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国家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和环保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保证企业在参与乡村建设解决秸秆焚烧、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等突出农村环境问题中能获取数量充足、经济实惠的环保产品,鼓励企业家投资的积极性。国家发改、农业、环保、科技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尽快出台支持政策、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向秸秆开发利用、规模化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领域集中用力,使这些新兴产业尽快成长起来,推动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有机结合,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乡村振兴聚焦聚力;同时,要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控制农业面源环境污染。将农村污染防治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列入行动计划,制定让“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落地的保障政策措施。加快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合理使用等农业科技普及应用步伐,以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载体,大力推动绿色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序化、科学化,强化政策支持引导。严格开展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监测,确保绿色产品具备真正的绿色价值。要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环保的重点工作,实施严格规范的土壤、水体监测、统计和考核制度,尽快建立土壤环境信息发布制度,切实保护好农村环境质量。此外,完善政策法规,环保执法向农村延伸。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地区差异,以及环保工作的城乡差别,制定更为细化、可行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尽快出台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加强基层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将环境保护执法覆盖农村,既要避免农村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又要避免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