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无需下达任务;支行行长工作交接,直接“拎包”就走……
这些貌似违背银行管理的“不作为”,折射的是民丰农商银行董事长许尔波“无为而治”管理企业的高境界。
“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体现的是“为”与“不为”的辨证统一。
信贷投放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命门”,银行管理者面对这一工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传统的信贷模式有贷前的具体调查,有贷中的严格审查、有贷后维护的具体考核,更有信贷出现不良时严厉处罚。
而许尔波在信贷管理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信贷的重点放在传统信贷管理的“前台”中,在“前台”中设立“小三台”进行“大作为”,把可能出现的不良信贷降到最低程度,从而达到处置不良信贷的“少作为”,甚至“不作为”的理想效果。
“无为而治”是一种理想境界,但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做到“上医治未病”,从而实现“正本清源”。许尔波将信贷投放流程比喻成一条永不回头的水流。只有源头清了,才有“活水”来。
“无为而治”不会从天而降,不能做“甩手掌柜”,而是要直面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魄力和勇气。
针对传统信贷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许尔波敢于突破传统“藩篱”,在对传统的责任终身制和审贷分离制的批判性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设计出“三台五岗分离”的信贷管理制度。
然而,改革过程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奶酪”,前进之路充满荆棘。民丰农商银行在执行“三台五岗分离”时,实现贷款存量与贷款增量“新老划断”,展示了改革者的魄力与勇气。
采访即将结束时,当记者问及民丰农商银行未来将打造成一个怎样的银行?
许尔波笑道,“我的梦想是把民丰农商银行打造成一个‘无为而治’的企业。”
这看似悬而又虚的回答,正是许尔波深谙管理哲学悟出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