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是我国未来急需解决的问题。
今年两会上,全国工商联提交的《关于加快推广农村土地托管经营的提案》引起业界关注。
土地托管是近年来中国农业在发展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的一种新兴农业种植和经营管理模式,它是农户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情况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管、收、储、运、销、融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服务组织完成的一种经营模式。提案认为,农村土地托管经营对提升农村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多元化收入、促进农村长远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并且发展前景广阔。
提案中指出,当前土地托管由于缺少国家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应有的法律定位及相关的政策支撑,特别是托管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一系列问题,亟需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扶持。因此,提案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建议:
一是出台推广土地托管经营的相关扶持政策。农业部应牵头组建专家组,加大对各地托管企业的考察调研,科学研判并综合论证土地托管经营方式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召开各种研讨会等,加大对土地托管经营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土地托管在全国的知晓率和覆盖面。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通过加大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措施,全力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生产服务企业和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要加大对土地托管企业的项目扶持力度。在加大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鼓励土地托管企业通过申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财政资金支农项目等方式,全面参与集中育秧、粮食烘干、农机作业、预冷贮藏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土地托管企业加快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农村电子商务等信息化设施建设。
三是充分发挥全国农业信贷和担保体系的重要作用。要积极支持土地托管企业以厂房、生产大棚、渔船、大型农机具、农田水利设施产权等进行抵押贷款,允许以生产订单、农业保单等进行合理融资,着力解决农资、农机、农技等社会化服务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要强化国家顶层指导和设计,拓宽涉农保险覆盖面,提高赔付额度,下大力气解决当前农业保险作用发挥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为土地托管经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和保障。
“相比于传统的小农经济、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有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秘书长郭树表示,土地托管通过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实现了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现代要素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化,更重要的是该模式是目前解决我国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有效途径,能够有效助力于我国构建新型的粮食安全体系及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