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公布的2017年粮食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大豆累计进口9553万吨,同比增长13.8%,进口量再攀新高。2月8日,商务部发言人高峰介绍,近期召开了部分农产品进出口企业的座谈会,有关农产品企业提到了中美农产品贸易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生产型的企业,表达了对进口农产品带来影响的担忧。
自1995年开始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成大豆净进口国,近年来大豆进口量更是不断攀高。山东一家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每年从国外进口很多大豆。该公司中层人士初先生介绍,中国大豆产量较低,2017年我国大豆产量1440万吨,用于榨油的不到400万吨,“尤其是前几年出现了大豆种植量下降的现象,比如,东北一些地区改种了更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只有哈尔滨以北地区因为没有合适的水稻种植品种,只能种大豆。”
“中国人均年油脂消耗量为20多公斤,一半以上由大豆提供。这构成了中国对大豆刚性需求的一部分。”初先生表示,2017年大豆进口量高涨,还和养殖业经济效益好有关,“大豆也提供了大量的蛋白,其中80%的蛋白可用于畜牧养殖业。”
“目前我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70%左右。我国在这个领域是应该有谈判实力的。”初先生说,我国进口大豆主要来自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与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不匹配的是,中国在大豆市场的议价能力薄弱,相关的金融配套措施也不足,因此通过恰当的方法提高中国在大豆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势在必行。
由于初先生所在的公司是大豆进口商而非种植者,他也坦言,“大豆进口价格越低对进口商越好,如果反倾销抬高了大豆价格,国内厂家和消费者会承受一定压力。”
在初先生看来,中国土地供求关系本来就比较紧张,很难拿出大量耕地来种植大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肖国樱也持同样看法,他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较高的管理水平下,生产一斤猪肉需要消耗四斤多饲料,不进口这些饲料原料,要我国自己生产,光生产9553万吨大豆就需要7.9亿亩的耕地,而我国仍在为保18亿亩耕地红线而努力。”
2016年出台的《农业部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轻言放弃大豆,保持国内一定规模的大豆生产是必要的。该指导意见强调要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强化大豆政策扶持,建立优质大豆保护区。
农业专家倪洪兴认为,“如果没有过度进口的影响,当前大豆产量达到3000万吨是比较合理、可行和可持续的选择。”
值得留意的是,适当提高国产大豆产量和提高中国在大豆国际贸易中的议价能力并不矛盾。而且这一领域需要实物方面的努力,在大豆期货等相关金融衍生品方面的创新也必不可少。
(刘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