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些年里回家乡莱阳城,多在蚬河两侧“37度海”或“牛三寻”饭庄里回味老家滋味。每次去,老板程平胜总是大大咧咧冲我说,锅(哥),回来了,看好什么就说,想吃什么就吃。那些颇对我胃口的胶东特色菜,常吃得我津津有味,痛快过瘾。吃了人家的嘴软啊,前两年便产生为平胜说几句好听话的想法,却迟迟没有说出口,原因觉得平胜无非一饭店主,往大处说从事餐饮业经营的个体老板,认为没有啥可以好好说,说得好。后来偶从他人口中知晓平胜有点儿传奇色彩的创业经历,作为浑身沾满泥土味的进城务工农民,其身上散发出的不满足于现状,不歇脚的进取意识,令我为之一振。这么多年,我竟然小看这位同乡好友,心中为此感到愧疚。平胜用二十多年打工创业经历的慢工细火,熬制出益脑入心的精神鸡汤,岂能我一人独享。我需将这心灵鸡汤分享众人滋补精神之钙的。
我与平胜皆属莱阳南乡人,村子相隔二十几里路。有一天里,平胜来到亲戚家开的饭馆,忽然发现做饭不错,不仅吃得饱,而且可以吃得好。在人的最基本生存需求心理驱使下,平胜开始在饭店打工并拜师学习厨艺,先后在莱阳城多家饭店里干过厨师,后在一家规模较大的酒店担任厨师长。笃信爱拼才会赢的平胜,自断退路,将事业编铁饭碗彻底摔碎,选择更加艰难的自主开店之路。
莱阳居胶东半岛腹地,交通发达,人口众多,适宜发展餐饮业。十多年前,积蓄无几的平胜东借西凑,在毗邻204国道蚬河东侧开始经营一家规模很小的饭店。那时的平胜视野尚未从庄稼地走出来,饭店取名“庄稼院”,清一色家常菜,由于缺少管理经验,饭菜不对路,来客稀少,生意清淡。平胜关门歇业,四处考察学习,一圈跑下来,满载而归,生意越来越红火,饭店由起初的庄稼院,到后来的悦心阁,如今已摇身变成“37度海”,档次规模实现三级跳,一拨儿又一拨儿回头客因放心食材来源、认可饭菜口感和服务环境,春夏秋冬跟随吃过十多年。
按说对于没念过几年书的“泥腿子”平胜来说,生意做到这份上,该歇一歇了。平胜却不停地琢磨新点子、新花样。去年夏的一天,我因事回乡,酒店刚落脚,平胜急匆匆赶来,进门未及寒暄,兴冲冲地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纸,说,锅(哥)我准备把“土财主”改造成专门吃牛肉的地方,你在外面见识多,帮我参谋参谋,店名叫“牛三寻”行不行。我抬眼看看多日不见的平胜,依旧胖乎乎,平头四方脸上笑嘻嘻透着自信。我心想,这个昔日“土财主”这是要牛气冲天的嘛。听着平胜的设想,尤其对“牛三寻”释义的讲解,我还是很认真地与平胜进行分析,并给出我的浅显看法建议。不久,“牛三寻”果然取代“土财主”。
深秋,平胜驾车将我从乡下接到城里,我们东一句西一句地拉着闲呱。我说好多人反映这些年生意越来越难做,你为何越做越大,越做越好。憨厚的平胜一本正经地说,做买卖一定要讲诚信,千万不能熊(骗)人。还要跟上趟,不断学习别人长处,不能被别人落下,关键还要敢闯敢干,把买卖做大。
我向专心开车的平胜送去赞许的目光。
平胜。平也,胜也。无疑,他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