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2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援疆干部在阿克苏成功试种黑木耳
科技成果帮村民精准脱贫

□ 马 蓓

    “援疆干部帮助我们种植黑木耳,去年收获了1200多公斤,收入1.8万元,相当于2016年我们全家六口人的总收入。”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阿克苏市依干其乡尤喀克巴里当村村民库尔班,在浙江援疆干部叶祥发的帮助下,成功种植了鲜木耳。这让他尝到了甜头,也从此改变了他一家人的生活。

    南疆地区由于高温干旱,用木料栽种黑木耳没有成功案例。去年3月,浙江援疆干部叶祥发等人来到阿克苏,他们同时也带来了为边疆贫困农民量身打造的科技项目——黑木耳菌棒,这个精准扶贫项目被形象地称为“万亩亿元”工程。

    利用废弃果树枝条做成菌棒

    在瓜果香甜的阿克苏地区,种果树是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方式。据当地林业部门统计,阿克苏地区有果园450余万亩,每年村民修剪的果树枝条达80余万吨。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项目带动,这些枝条除了被用作生活燃料外,大多被就地丢弃或随意焚烧。库尔班种了大半辈子果树,回忆从前常常感叹:“烟熏得人常常流眼泪,还要担心会不会哪里着火。”

    叶祥发观察到这一现象后,就将第一个科技援疆项目瞄准了如何利用果树条。“在营养丰富的果树枝条上培育黑木耳等食用菌是首选。”叶祥发说,据浙江栽培黑木耳的经济效益测算,1.25公斤木屑可制作成1个黑木耳菌棒,每棒产值3.5元,80余万吨枝条的潜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然而,南疆地区以沙漠为邻,高温干旱,用木料栽种黑木耳没有任何成功案例,风险和难度极大。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出能带来较高经济价值的黑木耳?这是援疆干部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边疆干旱地区果园生态高效栽培黑木耳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应运而生。这也是浙江首次跨区域帮助兄弟省区解决重大技术难题而立项的省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

    援疆干部们采集了50公斤的红枣、苹果、香梨、核桃等多种果树枝条,快递给浙江省农科院的食用菌专家,请他们帮助接上黑木耳菌种做试验。半个多月后,喜讯传来,菌丝发育良好,初试的成功鼓舞人心。援疆干部们进一步调研,形成“利用果树枝条生产菌棒、种植黑木耳、收集菌渣、制作菌肥、培育果树”的生态循环经济种植体系。他们先是拿了30个菌棒在村里做试验,为了随时随地观察黑木耳菌种的变化,叶祥发和同事们连续3个多月坚持24小时观测,每半小时记录一次,形成上万个数据,5月底便成功长出了一茬新鲜黑木耳。

    种植技术高位研发低位应用

    试验成功后,叶祥发迫不及待地想让村民学会种植技术,他的结亲对象库尔班幸运地成为第一个试种植鲜木耳的村民。

    去年8月,叶祥发在库尔班家里的两亩地中,放了2700个菌棒,经过两个月的培育,库尔班采集了两茬鲜木耳。库尔班将这些新鲜的木耳拿去巴扎、食堂、超市销售,因为种植出的木耳肉质厚嫩,很快就销售一空。这些鲜木耳让库尔班增收1.8万元,相当于2016年库尔班全家六口人的总收入。

    “这是我们专门为贫困人口打造的科技项目,前期的生产菌棒及菌棒萌发等工作都由我们的技术团队来做,菌棒长好后我们交到村民手里,村民惟一要做的就是把菌棒放在自家果园,为它们浇水,然后收获后卖掉赚钱。我们的目的就是让高科技项目也能在农民手中实现操作,可以说是高位研发、低位应用的一项种植技术。”

    据了解,在此之前南疆由于环境问题种植木耳从未有过成功案例,虽然北疆伊宁等地可以种植,但量不是很大,新疆主要依靠外省供应干品。

    近一年来,浙江援疆干部组建了政产学研用融为一体的技术攻关团队,开展试点试验,初步取得了技术成果。首批黑木耳样品,送到国家农业和林业部门的权威检测机构检测,指标达到或优于项目设计目标,为阿克苏地区开启果园栽培黑木耳新篇章奠定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截至目前,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乌什县、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3条黑木耳中试生产线已正式投产成功,已生成10万余个黑木耳菌棒。越来越多像库尔班这样生活在南疆的农民体验到种植鲜木耳的乐趣。

    乌什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此次援疆干部帮助的重点对象,目前已经在乌什县前进镇托万克麦盖提村6户贫困户中试点种植了4万多个菌棒。叶祥发说,今年年内,援疆干部将实现乌什县依麻木村镇7村65个贫困户黑木耳种植技术全覆盖,同时建立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产业链,帮助贫困户彻底脱贫。“进入新时代,我们将继续在科技帮扶上下功夫,帮助南疆农民走出一条依靠科技产业脱贫的路子。”叶祥发说,今年阿克苏市还将生产更多黑木耳菌棒,三条中试生产线到了秋季产量能达到100万个菌棒,产值可达到2000万元。    

 (摘编自《新疆晨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