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举行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新闻发布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 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月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副主任吴宏耀解读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
韩俊指出,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政策举措,要突出“四个强化”,即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强化制度性供给;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强化人才支撑;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投入保障;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强化规划引领作用。要把党管农村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我们有习近平总书记把舵定向,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也有旺盛的市场需求。”韩俊说。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韩俊表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今年的一号文件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意义,既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三农”政策的继承和总结,更是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就“定方向、定思路”而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最大的亮点是,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就定任务和定政策而言,今年文件的最大亮点就是通过谋划一系列的重要工作抓手,搭建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在这个“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中,最基础性的支撑是“三个一”:一是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规划指导各地各部门有序分类来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三是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的政策法定化。
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韩俊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第一,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第二,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第三,进一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第四,系统总结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加快修改完善有关法律。
韩俊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即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这是借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在总结有关试点县(市)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改革需要探索的任务。当然,宅基地的“三权分置”与承包地“三权分置”会有很大的不同。
他同时强调,必须守住底线,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是让城里人“下乡”去买房置地。文件明确提出,一个“不得”和“两个严”,即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要严格实行土地的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同时,在城镇化进程当中,我们要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的收益分配权,不能强迫农民以放弃宅基地使用权为前提进城落户。
掀起新时代“上山下乡”的新热潮
吴宏耀指出,乡村振兴离不开资源的投入,也离不开要素的聚集。所以,要通过改革打破乡村要素单向流入城市的格局,打通进城与下乡的通道,引导、吸引更多的城市要素包括资金、管理、人才向乡村流动。要汇聚全社会的力量,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位。一方面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引来人才,用更加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用共建共享的机制用好人才,掀起新时代“上山下乡”的新热潮。对此,中央一号文件在五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四是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五是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主要是“三大机制”:多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文件强调,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吴宏耀说。
(合 轩)
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
——中央农办主任韩俊解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日前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第15个以“三农”工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全面解读了文件精神。
管全面、管长远的“三农”工作重要文件
韩俊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意义、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提要求。与以往相比,今年的文件有两个重要特点——管全面、管长远。
“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讲农业问题、讲农村经济发展讲得比较多。”韩俊说,“今年的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作了全面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重要行动。”
他解释说,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是乡村全面的振兴。
他强调,二十字总要求的这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应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只抓其一不顾其他。
韩俊同时表示,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文件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
这三个目标任务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强化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文件的一个重要内容。”韩俊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住‘钱、地、人’等关键环节,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
障碍怎么破?韩俊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内容指出三个关键——
解决“钱”的问题,关键是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解决“地”的问题,关键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加快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红利。
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韩俊指出,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政策问题。文件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部署了许多重大改革任务,如部署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按照“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方向,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
他强调,这项改革不是让城里人到农村买房置地,而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农村,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有效载体。
确立乡村振兴战略“四梁八柱”
韩俊说,乡村振兴讲究的是实干。文件谋划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确立起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
——有国家战略规划引领。文件提出,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有党内法规保障。文件确定,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有一系列重要战略、重大行动和重大工程支撑。如,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等,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等,以及建设一批重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等。
——有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给作保障。文件围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建设。
文件对农民关心的关键小事也作出全面部署。如,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集中清理上级对村级组织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检查督查多等突出问题,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等。
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韩俊说,在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方面,文件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
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
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在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方面,文件也有“实招”。如: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韩俊最后表示,“必须夯实责任,做到认识一致、步调一致,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董 峻)
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五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一号文件立足新时代“三农”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顶层设计,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对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三农”工作,更加重视乡村。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让乡村尽快跟上国家发展步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以乡风文明为保障,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以摆脱贫困为前提,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要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乡村振兴,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这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坚定信心、埋头苦干,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