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山村里“飞”不出去的“飞天鸭”插上了广西南宁供销电商的翅膀,就实现了上行“一路畅通”——短短数小时就完成了从小溪到餐桌的屠宰、清洗、检测、包装、冷链配送等全过程。
在广西南宁的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南宁市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寒回忆起过往一年的电商扶贫行动,满足感溢于言表。作为南宁市供销合作社全资社属企业,南宁市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打造了电商平台——供销优品,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围绕“培育特色产业、助推农产品上行、促进产业扶贫发展”的理念,统筹县乡基层社、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基地、贫困村农户等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
供销优品平台自2016年11月上线以来,开设供销优品“帮扶团购”栏目,以联合驻村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村及贫困户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为初衷,研究出了新颖主动的销售方式,开拓了农产品新的销售渠道。截至去年11月已累计上线商品101种,销售额600多万元。
在位于南宁市横县的南乡镇高义村,贫困户李树晓了解到“飞天鸭”这一品种,经过对鸭子的品质与自家养殖条件分析之后,他借了启动资金开始养殖。然而,面对10000多只长势良好的“飞天鸭”,以及没打开的销路和还款压力,这不仅让李树晓感觉很艰难,也愁坏了村里的第一书记陈俊源。去年9月,陈俊源联系到南宁市供销电商公司,在实地考察了“飞天鸭”的品质与生长环境后,南宁市供销电商公司开展了第一期“高义村飞天鸭”帮扶团购,预售数量100只,周期7天,发货当天凌晨在当地宰杀后全程冷链运送到南宁市完成当天的同城配送,整个流程用时12小时。在得到消费者的高度认可后,公司又相继于当年10月、11月组织两期帮扶团购,既解决了李树晓的难题,也为飞天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与售后品牌。
其实,这已不是南宁市供销电商有限公司携手驻村第一书记助力农产品上行的第一次。
南宁市马山县东良村也是一个贫困村,全村贫困人口618人。村中土地以山地居多且错落分散,传统的水稻种植收入仅可满足温饱。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村民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玉米标准化生态种植,种出的玉米颗粒饱满,甜糯飘香。张寒介绍:“2016年,东良村驻村第一书记梁基明为花田糯玉米做代言,并联系到我们前往东良村进行实地考察。经过考察了解,供销优品以线下自提的方式,于2016年11月组织了东良村的花田糯玉米扶贫预售活动,每天消费者自提的玉米均由村民在当天凌晨采摘,早上9点运送至自提点。由于玉米口感新鲜、品质优良,得到了消费者的喜欢。”基于此,南宁市供销电商有限公司在2016年12月和2017年6月先后又组织了第二期、第三期的花田糯玉米预售活动,共销售出玉米近40吨。
运营一年多的时间里,南宁市供销电商公司通过多种途径探寻“供销优品”,积极推行线上帮扶团购。在供销优品的已售名录里,有南宁多个地区的产品,还有四川、山东等地的农产品;有接受上门求助的,也有“道听途说”后主动伸出援手的。
但这些庞杂的“个例”能否实现运用电商平台帮助农户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农产品品牌建设难、自养散养的小规模种养殖业发展难等难题?这种“微”扶贫模式在未来又是否能起到可持续的规模扶贫效应?
张寒谈道,平台从建立以来,一直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坚持农产品上行、坚持优品,着力电商精准扶贫为工作原则,借助“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原有优势和潜力,促进农产品上行。“在电商扶贫方面,我们计划第一年是试水成长的一年——先小范围探索出一条借助互联网电商来进行精准扶贫的道路,第二年再和一些贫困村或贫困户进行深度、可持续的合作,最后等路子走熟了、客户积累多了,再把点铺开,同时帮助多个贫困村开展多个扶贫项目。”张寒告诉记者,“就‘飞天鸭’而言,通过一两次的尝试,我们已经探索出生鲜速配的方法,鸭子从小溪边到宰杀好到配送至消费者手中,只需要短短几小时,比一般的同城快递还要快。尤为重要的是鸭子的品质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这样有利于开展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的团购活动。之后养殖户就可以和我们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分期养鸭,每个月都能有一批鸭子成熟和销售,以保障农户每月有稳定收入,实现了脱贫。其他的产品也可以按着这个模式来发展,逐步形成可持续的、规模化的电商扶贫模式。”
春节马上到了,南宁市供销电商团队又忙活着下乡寻找更多供销优品。张寒说:“2018年我们将继续寻找更多合适的贫困户进行精准帮扶,通过提前预售、订单生产的方式,扶持他们开展种养殖工作。我们也计划与更多的第一书记合作,开展电商培训,积极发掘特色农产品,带动更多本地优秀特色农产品。”与此同时,南宁市供销电商有限公司还将与基层供销合作社和第一书记共同合作,定制开发出针对各乡镇的农产品加工工业游、农村圩日文化游等项目。通过组织旅游活动,扩大供销电商平台的影响力及增加粉丝黏度,并能带动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及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