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潮州)工夫茶艺师》教材首发 填补全国空白

□ 本报记者 陈 浩

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工夫茶艺代表性传承人叶汉钟(左五)为现场来宾赠送新书。
《中国(潮州)工夫茶艺师》新书。

    1月28日,《中国(潮州)工夫茶艺师》首发仪式在北京茶叶博物馆举行。该书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中国老教授协会职业教育研究院组织编写,是我国首部工夫茶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材,将用于示范性专业水平考试,并被列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文库丛书”,填补了我国非遗项目推广教学的全国空白。

    该书由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工夫茶艺代表性传承人叶汉钟等领衔编著。全书28.6万字,编著历时一年多,将成为全国工夫茶艺职业培训的教材。教材详细介绍了中国(潮州)工夫茶艺师应掌握的相关知识要求,内容包括中国茶文化的溯源、各大茶类的基础知识、工夫茶历史知识、选水、鉴茶及工夫茶冲泡技艺步骤的解说,以及职业概括、茶叶标准与茶艺场所卫生等,涵盖了理论学习和实操技能培训。

    发布会活动由中国老教授协会职业教育研究院主办,北京茶业协会协办,潮州市天羽工夫茶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现场,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培训鉴定部主任张晓燕表示,传统文化的发展将更加系统化、普及化,中国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更多更好的表现形式推广,加大教材推广与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部中国老教授协会职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沈小君对《中国(潮州)工夫茶艺师》在茶行业的教育培训领域产生重要的推动意义表示肯定,它将发挥其引领示范的先锋作用。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孙蔚肯定了叶汉钟多年如一日的真诚与热情,为宣传推广潮州工夫茶技艺、文化付出了许多心力,提高了工夫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冬梅说,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技能,更需要有理论支撑、教材类的图书是助推文化的重要保障。北京老舍茶馆董事长尹智君认为,未来是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的综合人才,让传承有标准、有工具、有参照,将大大带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潮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黄栾湘对该书的发布表示肯定,并认为传承需要师带徒,需要有教材,需要有推广,而书是传承的最佳媒介,它有重要推动意义。

    茶艺是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水平茶艺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中、高等职校中的茶艺专业课程也随之增加。因此,编写一套可供各行各业及职业技术学校使用的教材,培养茶艺人才,传承中国传统茶文化,才能更有力地促进中国茶行业的发展。正如叶汉钟说,“潮州工夫茶既是潮州的,也是中国的,非遗传承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要将传承落到实处”。潮州工夫茶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留着唐宋遗风,堪称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

    2015年,《潮州工夫茶冲泡技术规程》标准正式发布,该规程明确规定了潮州工夫茶艺二十一程式。据介绍,潮州工夫茶冲泡方法,不仅仅适用于乌龙茶,普洱茶、红茶等六大茶类的冲泡也在其基础上加以借鉴。据介绍,为确保工夫茶艺冲泡程式标准化,本教材从潮州工夫茶文化体系方面进行总结研究。编著者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与相关专家、学者共同讨论、编写而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副院长姚国坤在本书序言中写道,《中国(潮州)工夫茶艺师》教材从潮州工夫茶文化体系方面进行总结研究,可作为中国(潮州)工夫茶艺师培训、考核的标准教材,填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工夫茶艺”推广教学的空白,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茶文化传承事业的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