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1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多品牌战略 集约化发力
“集团化”对茶产业的战略价值

□ 陈汉中

    自2013年以后,中国经济高增长过去了,这几年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长型投资减弱,价值型的产业整合性投资加速。茶叶也不例外,所以在近两年,茶业集团组建风起云涌,成为茶界的热点。

    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整合当做竞争的手段和成长的路径,一个身处竞争的企业离不开整合,你要么整合别人,要么被别人整合,产业整合是必然趋势。对茶产业来说,继新三板之后,以茶业集团为载体的产业整合是股份制发展又一次浪潮。

    从宏观上看,产业整合是产业结构优化和资源重新配置的一个过程;从中观上看,产业整合是区域产业升级的过程,有更多资本和精力从事研发工作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和新的模式,创造更多的顾客;从微观上看,整合是企业的一个战略选择,一条可供选择的成长路线;从政治经济学看,茶叶与茶农紧密相关,茶叶是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茶叶的产业整合和集团化是有利于改变目前茶叶产业链的价值分配的畸形,重新价值分配,提高茶农的收入。

为什么进行产业整合

    近年来,中国产业整合在加速进行,中国各行各业面临结构变迁的机会,若不能通过竞争手段,产业整合是必然战略选择;从长期看,产业集中是历史必然,产业整合是大势所趋,唯大且强者生存,企业要有产业经营思维,产业整合性的投资是今后资本机构主流投资模式,帮助龙头企业整合,分享赋能价值。

    产业史告诉我们,产业演进分为初创、规模、聚集、平衡和联盟5个阶段,产业的演进是必然的。茶叶处在向集聚阶段跳跃,不能通过市场规模化,同时资本外力会加速产业的聚集。

    茶产业发展其实也是如此。中国茶叶几千年,茶产业发展如同茶叶慢消费特性,悠悠流淌。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市场之手将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市场和管理两个方面有机统一,让看得见的手有效调控,通过资本手段或行政手段加速产业整合,从过去“育龙头”,到“造龙头”。因此茶业集团化应运而生,这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升级、公私所有制混合的尝试。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茶企很难回到过去十年高增长了。一般来讲若没有颠覆性的创新,在一个结构失效的完全自由竞争市场,依靠竞争改善产业结构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茶企的经济增长方式也该要发生改变了。

    面临这种情况,政府以往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补贴,前期社会资本投入,并没有商业价值回报,必然奋勇自救。结构效率大于运营效率,产业整合将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所以在经济新常态中高速增长区间内,区域组建茶叶集团潮涌,百团组建,百团大战不可避免,打破旧格局建立新产业格局,产业链必然走向重新分工和协同,进入一种稳态平衡结构。

茶产业整合怎么做?

    茶叶集团有成功的,也有效果一般的,也有效果不理想的。以湘茶集团为例来做具体分析。

    湘茶集团是全产业链综合性集团公司代表。湘茶集团的横向整合,在别人认为不可思议、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一举控股白沙溪、湘益、君山银针、沅陵碣滩茶、保靖黄金茶等这些历史老厂和名茶。纵向整合上游优质的生态茶园,整合科研人才,为旗下子公司提供优质的原料和研发储备,保持创新的活力。

    湘茶集团组织模式是以资本为纽带紧密股权关系,典型的母子公司的组织架构。湘茶集团管控模式根据各企业定位、对集团的贡献以及所处的阶段,采取不同管控模式,有的财务管控,有的战略管控,有的操作运营管控。据笔者观察,对白沙溪主要以财务管控为主,湘益、君山银针等是战略管控为主。正因为合理的定位和管控模式,生产关系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紧紧抓住茶产业黄金10年快速发展大势,一跃成为知名企业,奠定在行业的商业地位。

    品牌模式走独立多品牌策略,有白沙溪、湘益、君山银针、臻溪茶、倩云牌等品牌,这种品牌模式好处:一是可以充分传播各子公司自我品牌,突出品牌特点,通过竞争提高效率,他没有将企业的声誉系在某一个品牌的成败之上,集团也不会因为某一个品牌信誉下降而承担较大的风险;二是激发内部良性竞争,提高效率。其缺点是不能通过子品牌传播公司品牌和共享,传播费用高。

“人才升级+技术升级+管理”

    “升级+产业集中”四位一体的产业能力和产业效率的升级。离开了人才、技术、管理升级支撑的所谓产业整合,很容易沦为“麻袋装土豆”式的产业归堆,哪天麻袋口松了,土豆四散,最终的而结果还是产业整而不合。

    对茶企而言,个体力量有限,借助资本的力量,基于“人才+产融整合”,融才融智是成功的关键。

    基于需要发育和组建对应的组织职能,如果不发育和组织相应的组织职能,则将面临组织失控和乱序的危险,势必造成组织规模的不经济和运营效率降低。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